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解密:北戴河的政治變遷 "夏都"功能兩興兩止

2013年01月09日09:08   來源:環球人物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1949年6月,朱德總司令來到北戴河,成為第一個在此療養的中共領導人。他非常喜歡這片海和山,后來幾乎每年都來,直到逝世前一年,他還對夫人說:“這座山很理想,我死了若能放在這個山上是最好啦。”

1952年,中組部療養院移交給中央辦公廳,改名為中直機關療養院,規定中直機關的干部一年有一周去北戴河休養的假期。1953年,中央決定夏天集體到北戴河辦公,在西山新建了房屋、道路和水塔,又對新老房屋進行了編號,新蓋的1號樓是毛澤東居住,周恩來住的德國牧師樓是27號樓,鄧小平住的老房子是16號樓。這標志著中央暑期辦公制度的形成。1960年,這裡又給毛澤東修建了95號樓。

從1953年到1965年,夏季的中央重要會議,幾乎都在這裡召開,“新華社北戴河電”這樣的字眼頻頻出現在報端,黨和國家的一些重大決策也不斷從北戴河誕生。這裡也因此成就了“夏都”之名。

1966年“文革”開始,很多領導人被打倒,中央暑期辦公制度也廢止了。

改革開放后,經濟大潮翻涌。1979年2月4日,《人民日報》在顯要位置發表了一條消息,“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北戴河休養區撥給旅游部門接待外賓使用”。當時,鄧小平做出這個決定,是迫切希望通過旅游業掙外匯。旅游首先得有房子,鄧小平曾在一個文件上批示:軍隊的療養所必須全部交出,一所都不得保留。到最后,除了毛澤東生前居住的“95號樓”,其他所有療養院都交了出去,分別組建為東山賓館、西山賓館和中海灘賓館。從此,北戴河神秘的中央暑期辦公地向老百姓敞開了大門,中外游客都可以住進原先領導人住的樓裡了。

到1984年,得到“平反”的老干部越來越多,他們在“文革”中歷經磨難,身體大多垮了,急需休養場所。在此情況下,北戴河的一些療養院陸續還給了中央各個單位。同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恢復中央暑期辦公制度。

“夏都”的再次興起,最為海內外關注的,是在每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之前,都會在此召開醞釀會議。比如,1987年暑期,中央領導、中央書記處成員和中央政治局部分委員,在北戴河海濱對十三大報告進行了討論修改﹔1997年暑期,十五大准備工作也在北戴河進行,文件起草班子在這裡匯總各方面建議,進行反復推敲。

此時的“夏都”,與以前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老百姓開始和領導人共享這片避暑勝地,也留下了不少佳話。有一年,一位政治局常委隻帶了兩名工作人員,悄然進了一家小餐館吃飯,被老板認了出來。這位領導笑了笑,示意老板不要驚動大家,他和普通客人一樣吃完飯、結了賬,散步離去。

2003年,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做了一個重要決定:取消暑期辦公制度。北戴河的“夏都”功能又一次中止了。在外界的感覺裡,如今北戴河的政治色彩越來越淡了。

(責編:孫琳、王新玲)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