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周恩來“解放”廖承志的“三步妙棋”

宗道一
2013年01月25日08:1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然而在當時,因為“文化大革命”, 廖承志“運交華蓋”,孫平化、蕭向前等也皆以“戴罪之身”下放“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

廖承志一度稱蔣介石為“世伯”,與國民黨高級將領“稱兄道弟”,和眾多民主黨派人士、海外華人華僑、港澳同胞過往甚密,還有無數日本各界朋友……“文化大革命”風暴席卷神州,他自然在劫難逃。廖承志的王大人胡同家門口被貼上了大標語“火燒廖承志”﹔進出客人必須登記﹔派出所和機關“造反派”時常來“光顧”“查戶口”。1966年底,根據周恩來安排,廖承志住進中南海“寫檢查”。1968年夏天,廖承志被“轉移”到養蜂夾道外辦機關繼續“監護”。1969年1月,他又被移至北京西皇城根民政部大院后院平房關押。在舊中國7次坐牢的廖承志幽默地說:“文化大革命”這次算“半次”。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干事少不了好幫手。像廖承志這樣中國最著名的“日本通”,如果不“解放”出來,中日邦交正常化就難以著手展開。因而,周恩來要重新組建恢復對日外交班子,首先就要排除萬難,“解放” 廖承志!

先聞其名:未成曲調先有情

在“文化大革命”中,周恩來曾嘔心瀝血、殫心竭慮地保護了黨和國家的許多優秀干部。其中,“解放”廖承志,可以說是周恩來一手策劃導演、精心“炮制”的“杰作”,極具智慧和喜劇性。周恩來為此連走了三步妙棋。

第一步棋是“未見其人,先聞其名”。

1971年6月,因探視得嚴重肺炎再次住院的九旬高齡母親何香凝,廖承志回到家裡。周恩來讓秘書通知他,不必再回“隔離審查”的西皇城根民政部大院,什麼時候回去等通知。

自1967年7月3日迎候援緬專家劉逸骨灰及外交部信使曹達林、張瑞璉以來,到1971年8月,廖承志在中國政壇銷聲匿跡了4年。1971年8月21日晚21時30分,日本著名政治家、自由民主黨顧問鬆村謙三先生在東京國立第一醫院因病逝世,終年88歲。鬆村先生患病期間,曾收到周恩來總理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郭沫若的慰問電。8月23日《人民日報》刊登了郭沫若、廖承志致鬆村謙三家屬唁電,意外出現了沉寂已久的廖承志的名字!這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廖承志的名字在時隔4年之后第一次見諸報端,雖說是露“名”未露“面”,但“未成曲調先有情”。絕大多數人沒有想到:這是周恩來一手策劃的整個部署中的第一步!當其時也,郭沫若是中日友好協會名譽會長,廖承志自1963年10月中日友好協會成立以來就擔任會長,但是此時他還沒有獲得“解放”,所以沒有“身份”。為了照顧廖承志,郭沫若也免去了“頭銜”。這在以往的報道中是極為鮮見的。

彼時,對廖承志的“隔離審查”剛剛結束不久。據他自述:“已經同以前‘住’的‘別墅’永遠告別,回到家來了”,“但尚未完全解決問題,還需要等待,可是比以前進了一大步了”。當時,廖承志身體多病,據他自述:“我現在心絞痛、早跳都停了,只是腳還有些軟,不能多走路,每天在花園兜兩個圈子,便是我最大限度的活動量了。現還要每一個月到醫院檢查一次到二次,而且要繼續不斷吃那個‘anginin’,連著吃半年。”然而,中日邦交前線一再“告急”,需要得力“大將”。故而周恩來不動聲色地加緊實施有關廖承志的復出“計劃”。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