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何遂主持黃埔軍校校務前后 與蔣介石關系如何?

何 達
2013年01月25日16:1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黃埔軍校短暫任職經歷

何遂不愛權(這是他被一些人容納和利用的原因),不愛錢,但十分好名。年屆不惑的他,對“名士”、“聞人”這類的稱號心向往之。他對新的貴而無味的職務頗感興趣,認為是蔣對他表示的信賴,那時亦對蔣有好感,認為中國連年戰亂,民不聊生,老百姓企盼太平和統一,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人物。他對蔣抱有希望,但對蔣介石的“清黨”是不贊成的。國民軍控制北京的興旺時期,有幾十名蘇俄顧問和他多有交往﹔中共領導人陳獨秀是他的老朋友,當然他們隻探討考古和文字學。何遂一心要動員孫岳西進到新疆去,就是想要背靠蘇聯,取得蘇聯的援助,實行長期割據。何遂是擁護聯俄聯共的,但他認為蔣的“清黨”是權力之爭,是排除異己,只是手段過於殘忍。

何遂走馬上任適值黃埔第六期。何遂作風比較民主,待人熱誠,受到學生歡迎。

何遂是個聰明人,他認為北伐勝利,太平紀功,恰當其時。他主持黃埔校務時間並不長,卻大興土木,在校園裡興建了多項大的建筑,至今留為勝景。

1928年9月,何遂主持了“孫總理紀念碑籌建會議”,全校師生踴躍捐資。10月11日,何遂率領軍校各部長官和學生代表在八卦山舉行了孫總理紀念碑奠基典禮,何親自揮鎬破土動工。

這座今天仍屹立於黃埔軍校舊址中央的宏偉的紀念碑,座高19米,碑高40米。正面“孫總理紀念碑”六個隸書字,是胡漢民書寫。碑東側所刻孫中山“和平,奮斗,救中國”七字遺訓,是何遂手書。據當時何帶在身邊的三子何康回憶:“父親是用大面盆盛滿墨汁,把紙鋪在地上,用掃帚飽蘸濃墨書寫的。”何遂崇敬孫中山,他在北京親歷了孫中山的追悼會,這位民主革命先行者彌留之際呼喚的七個字,給他的心靈很大震動,他是飽蘸著濃烈的感情寫下這七個大字的。碑西側刻著孫中山在軍校開學典禮上對師生的訓詞——“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是戴季陶的手跡。碑后面刻有篆體孫中山像贊,稱:“先生之道,天下為公﹔先生之志,世界大同:三民建國,允執厥中﹔況在吾校,化被春風﹔江流不廢,終古朝宗。”紀念碑頂部所立孫中山銅像,高2.6米,為日本友人梅屋庄吉所贈。這座紀念碑1930年5月完工,那時何遂已辭職離校。

在校園西南部的“平崗之陽”,1926年建有“東江陣亡烈士墓”,是為紀念1925年討伐陳炯明東江之役陣亡烈士而修建的。烈士墓庄嚴肅穆,紀念塔式的碑體上方,建有白色厚重的石亭。1928年10月,在何遂主持下,緊挨烈士墓又動工修建了“東江陣亡烈士紀念坊”。它是一座凱旋門式的平房建筑,裡面立著兩塊巨型石碑,碑文為何遂撰寫並以顏楷書丹。這篇碑文較長,概括地記述了自1924年5月孫中山創立黃埔軍校以來,“秉主義,施訓育,桓桓肅肅,興也勃然”。以黃埔軍校師生為基干,東討鯉湖、棉湖,又回師挫敗了楊希閔、劉震寰的叛亂。重點記敘了蔣介石指揮的第二次東征,對攻克陳炯明老巢天險惠城一役描述尤為突出,歌頌了革命軍人英勇肉搏,前仆后繼,不畏犧牲的崇高精神,指明先有東征勝利,才有了后來的北伐。碑文對蔣介石多所頌贊,實為何遂當時內心思想感情的抒發。

1929年初,何遂又主持興建了“黃埔軍校學生北伐陣亡將士紀念碑”,是一座高10米的花崗岩石碑。碑身篆書“為民犧牲”是何遂的手跡。碑座東、西、北側刻有北伐陣亡的獨立一團一營營長曹淵等355位黃埔軍校學生的姓名。碑座南側是何遂撰寫並書丹的碑文。這篇駢體碑文點出了北伐“庶天心之厭亂,慰中外之喁喁”的背景,熱情謳歌了黃埔學生在北伐中展現的革命精神。頌揚烈士們:“平崗之石齒齒兮,黃埔之水淙淙。屹豐碑以勵世兮,將以垂人紀於無窮。”

1929年初,何遂還在校園東部的蝴蝶崗修建了一座公園,名為“濟深公園”,顯然是為彰顯副校長李濟深的。何遂寫了一篇短文《濟深公園記》,希望那裡能成為學生“修學”、“觀摩”、“相絡相瓦”、“敬業樂群”的園地。

1996年的春天,時任廣東省黃埔同學會會長的何世庸,以82歲高齡親自帶著何嘉(我的姐姐)、趙志勤(我的妻子)和我參觀了黃埔軍校舊址,逐一瞻仰了這些建筑。站在孫總理紀念碑“和平,奮斗,救中國”幾個大字下,我不禁感想叢生:從大的方面說,偉大的孫中山這七字遺言,至今仍閃耀著鼓舞中華兒女為民族復興而奮進的熠熠光輝﹔從小的方面說,雖然許多有關黃埔軍校的紀念冊、畫冊上,很少提及何遂這位曾經的“代校務”,但他自己卻在這片土地上,為自己刻下了抹不掉的一筆。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