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1954年8月,洪學智離開朝鮮戰場,到南京軍事學院學習。 1955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授銜,洪學智被授予上將軍銜,成為共和國開國上將之一。
1956年,洪學智任解放軍總后勤部部長。當時我軍現代化建設正處於起步階段,需要大量的經費保障,但是國家用於軍隊建設的經費十分有限,所以洪學智要求軍隊建設服從經濟建設,軍隊后勤部門“必須發揚我軍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精打細算、克勤克儉地來安排,來考慮和處理問題”。
1959年廬山會議后,洪學智受彭德懷冤案株連。 1960年調離部隊到吉林省工作,先后任省農機廳廳長、重工業廳廳長。1970年被下放農場勞動改造。1972年在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親自過問下,解除了勞改。 1974年任吉林省石油化工局局長。
1977年8月,在黨的十一屆一中全會上洪學智同志任中央軍委委員,9月,任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主任。他帶領軍工戰線廣大干部職工,撥亂反正,全面整頓,恢復生產秩序。他嚴抓武器生產質量關,保証了部隊對越自衛反擊作戰的武器裝備供應。他在狠抓常規武器和尖端武器研制的同時,大力推進民用產品開發生產,使軍工企業走上了“軍民結合,平戰結合,以軍為主,以民養軍”的正確發展道路,為國防工業的現代化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1980年1月,洪學智同志再次出任解放軍總后勤部部長,后又任中央軍委副秘書長、總后勤部部長兼政治委員。他堅決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政策,努力清除“文化大革命”對軍隊后勤工作造成的嚴重破壞,妥善解決“文化大革命”的遺留問題,使全軍后勤工作很快步入正常建設軌道。他努力探索新形勢下軍隊后勤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提出了后勤工作必須“適應現代戰爭要求,適應我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要求”的工作思路。他要求全軍后勤人員必須樹立“全局觀念、戰備觀念、群眾觀念、政策紀律觀念和勤儉節約觀念”,成為全軍后勤指戰員做好新時期后勤工作的行動准則。在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困難情況下,科學合理地確定軍費投向投量,保証了軍隊建設各項工作的需要。他積極穩妥地推進后勤改革,實行統供與專供相結合的保障體制,建立健全戰略、戰役、戰術供應管理體系。他倡導“勤儉建軍、艱苦奮斗”的方針,大搞農副業生產,彌補軍費不足。積極推進各項后勤基本建設,親自組織領導進行邊海防、倉庫、營房、醫院、財務大調查、大整頓、大建設,很快改變了全軍后勤面貌,受到中央軍委多次贊揚,在全軍指戰員中產生了巨大影響。他勵精圖治,銳意進取,不斷開創后勤工作新局面,有力地促進了我軍后勤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
洪學智曾經指出:“軍隊搞生產創造了財富,不僅有利於保障部隊生活供應,而且有利於減輕國家負擔和市場壓力,支援社會主義建設。 ”“通過生產勞動,還可以鍛煉部隊,加強戰備。 ”中央軍委在1982年和1983年連續召開了兩次全軍農副業生產會議,洪學智在會上總結了全軍農副業生產的基本情況,提出農副業生產要向產量高、收益大、用兵少的更高水平進軍。新時期我軍在保証訓練和戰備的情況下,農副業生產收益顯著增加,在彌補國防經費不足,減輕國家和人民的負擔,改善官兵生活,支援社會主義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5年12月,洪學智根據干部戰士營養需要和部隊農副業生產情況,提出了“斤半加四兩”的要求,即“實現每人每天吃到1斤半蔬菜、1兩肉、1兩禽蛋、1兩豆制品、1兩動植物油”。通過對農副業生產的改革,經過全軍官兵的共同努力,1987年全軍大多數連隊達到了 “斤半加四兩”的要求,明顯提高了部隊的生活水准。
1987年洪學智再任中央軍委副秘書長,1988年被再次授予上將軍銜。 1990年,他被增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93年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他認真執行黨的統一戰線政策,與各民主黨派和各界人士廣交朋友,為鞏固和擴大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推動人民政協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