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張丁:4萬封家書喚起300年民間記憶

芮雪
2013年02月05日08:20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展出:喚起有溫度的民間記憶

  2012年12月的一天午后,冷空氣籠罩著北京城。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剛剛布展結束,我成了到這裡來的第一撥觀眾。

  到達人大時,展廳還沒對外開放,先去了張丁所在的搶救民間家書辦公室。一進門,就看到地上堆滿了資料,櫃子裡擺滿了書籍,張丁正一頭扎在書堆和資料之中,對著電腦寫著總結:2012年搶救家書大事記。眼神中有一份篤定的踏實。最近幾年,他每年都寫總結,匯總發生的各種事情,雖然為此耗費了不少時間,但對這些事情的記錄在不久的將來就會變得非常重要。

  家書的幾度遷移,從最初的玉淵潭筒子樓、《收藏界》雜志的“借宿”,到人民大學的接收,張丁都一筆一筆地梳理﹔每一份寶貴家書,均配有詳細的背景資料。即使是家書捐獻者的電話記錄,都會登記在案,如今已經有厚厚的十幾本。張丁考慮得很長遠,他要為家書的歷史做最豐富的留存。

  就在展覽前一天,張丁和助手小張還在緊鑼密鼓地忙碌,心情異常緊張。為了這次展覽,兩個人准備了一年多。從展覽的設計策劃,具體到前言和說明文字的書寫,張丁一絲不苟,字斟句酌。

  從辦公室出來,走向坐落在人大博物館裡的新展廳,在校園裡這是一段不短的路,寒冷的北風嗖嗖地刮著。然而就在展廳大門打開、暖燈同時亮起的一瞬,一份驚喜和溫暖流動在這個充滿故事的空間中。

  一封封手寫的家書裝裱精致,排列有序,於無聲無息之中,似在娓娓地訴說,情感的穿透力量超越了時空。張丁將展覽策劃為古代家書文化縱覽,明清家書、民國家書、五十年代家書、六七十年代家書、改革開放以來的家書、兩岸家書、海外飛鴻、留住家書等九個單元,共展示家書一千封,相關老照片500幅,宏觀地勾勒出中國傳統家書文化發展演化的軌跡。這次展覽不同於我們以往看到的書畫展,因為多了一份家的味道,一份久違的情懷﹔不同於一般的資料館,因為這裡的情感溫度達到了最高。

  一位家書捐獻者姚美家聽說了這次展覽,十分激動,她在給張丁的郵件中寫道:“當初決定存留這些書信現在看來是多麼英明!多麼富有前瞻性!其實我的原始想法就是到了風燭殘年,走不動路、下不了樓,尤其當兩人中的一個失去另一半時,讓那些書信陪伴未亡人!”姚美家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

  陳素秋老人的一千多封情書,也在展廳之中。開展之前,張丁給老人家裡打了一個電話,邀請他們親自前來參觀,相信他們目睹了自己珍藏一生的書信有了一個溫暖的家,一定非常欣慰。沒想到電話的另一端,傳來老太太充滿了悲傷和遺憾的聲音,老先生已經在兩個月前去世了。

  這讓張丁感到十分悲傷和不安,因為搶救家書的速度,永遠也趕不上老人逝去的速度,這似乎是一個無法彌補的遺憾和損失。但讓人欣慰的是,這些一點一點打撈出來的歷史,這些活著的聲音,已喚起了人們塵封的情感,喚起有溫度的民間記憶,從而喚起更多的人進一步去追尋家書中蘊含的情感力量和尚未開採的文化歷史價值。

(責編:孫琳、王新玲)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