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論劉少奇的語言藝術——以劉少奇“天津講話”為例

唐  芳
2013年02月17日11:0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福建黨史月刊》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劉少奇作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對早期職工運動的組織、發動,對抗戰時期黨和軍隊的思想建設,都起到過重要的領導作用。他豐富的革命斗爭經驗和深厚的馬列主義理論修養,外化成高超的語言藝術,集中體現在他的講話和文稿中。正如王光美所說:他善於觀察,通過掌握大量的一手材料,發表意見能夠做到“有的放矢”,“他對許多覺悟水平高的同志,批評起來是不留情的,既不拐彎抹角,也不旁敲側擊。但是,當他用道理說服一般人的時候,他的耐心也是少有的”〔1〕。本文以1949年4月10日至5月7日劉少奇在天津處理工商業資本家與工人矛盾的部分講話為主要材料,試從如下幾個方面闡釋劉少奇的語言藝術。

一、意圖明確,做到因人施講

展現語言的藝術性,必須通過交際體現。語言交際不僅包括日常的言語交流,還包括演講、談話等形式。不論哪種形式,語言交際都必須遵循質真原則、適量原則、相關原則和方式原則等基本語用原則。質真原則要求“真實可靠”,適量原則要求“信息數量與交際目的相互適應”,相關原則要求“說話人提供的信息,與對方想獲得的信息在話題上保持一致”﹔而方式原則要求“說話提供信息的方式要有條理,要簡明、恰當”,此外,“不要用不符合年齡、職業等語言環境特點的方式表述”〔2〕。這樣才能使言語接受者認同,引起交際雙方的共鳴,從而達到交際的目的。

劉少奇在天津講話的主要對象是三個不同的受眾:勞資雙方和處理矛盾的一方——國家干部。如何解決三方的矛盾,盡快恢復天津城市生產,這是劉少奇發表講話的主要目的。在注意到三個不同群體的社會背景、教育經歷、所處階級地位以及各自所需要的信息不同等情況后,劉少奇採取了不同的語言策略。

首先,針對國家干部採取開門見山、信息重點突出的語言策略。國家干部是緩解勞資雙方矛盾的重要協調人,國家對於工人與資本家的態度直接關系到天津的城市生產是否能夠盡快走上正軌。因此,明確國家干部的工作任務、工作原則以及工作方法,是幫助他們正確處理問題的關鍵。因此,劉少奇對參與處理矛盾的國家干部的講話採用的語言策略是:開門見山,開頭簡明扼要,直接切入主題,然后就所提出的問題要點進行簡要精辟的分析。以1949年4月18日《在中共天津市委員會上的講話》為例,劉少奇在講話的開頭就指出:“天津是完整的接收了,很有成績。現在的工作任務告一段落,當前任務是如何改造、管理與發展這一城市。因此,主要工作是在生產方面。總的路線,二中全會會議已經指出:我們必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團結其他勞動群眾,爭取知識分子……同時即開始著手我們的建設事業,一步一步地學會管理城市、恢復和發展城市中的生產事業。這也就是城市工作的總路線、總方針……自由資產階級不是斗爭的對象,一般是團結的對象、爭取的對象。對資產階級也有斗爭,但重點在團結……天津的干部還不清楚這一點。”〔3〕開頭短短一段話,劉少奇提出了天津工作的當前任務、工作重點、工作總路線以及在城市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重要問題,可謂重點突出、條理分明。接著,劉少奇著重講了應該如何開展城市工作,講話始終貫穿開頭一段所提出的主題思想,明確表明了解決勞資矛盾的總原則是“團結”。

其次,針對工人群眾採取先肯定后引導、循循善誘式的語言策略。1949年天津解放以前,工廠職工在政治、工作、生活等各個方面都受到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封建主義的多重壓迫。天津解放后,工人的地位得到提升,迫切要求資本家提高待遇,與資本家進行清算的呼聲也越來越高,而且大部分工人由於知識缺乏,對當時社會主義階段狀況認識不足,在與資本家的斗爭中處於“左”的狀態,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天津工商業生產恢復問題上的困難。因此,必須引導工人群眾正確認識當時資本主義經濟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4月28日劉少奇《在天津職工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首先就對工人們的建設工作以及對接收工作的配合表示肯定,緊接著講到“中國共產黨是代表中國工人階級的政黨”以及“工人階級的先進性和階級性”〔4〕,在促使工人們明白自身使命的同時也對其先進性找到了認同感,從而為之后提出工人階級應該履行使命、肩負責任、團結資本家進行國家建設做了鋪墊。這就使得工人們既能誠懇地接受意見,認識到如何正確對待資本家,又提高了工人們恢復生產的斗志和信心。

第三,對工商業資本家採取擺立場、講道理、鬆擔子的語言策略。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后,資本家的身份相當敏感。斗爭還是團結,不僅政府政策不好把握,資本家也感到人人自危、進退兩難,這成為當時資本家紛紛關閉工廠、靜觀其變的一個重要原因。5月2日,在天津市工商業資本家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劉少奇對工商業資本家明確了政府的態度:“反對帝國主義是很明顯的”〔5〕 ,“政府要發展國營生產,也要發展私營生產,這就是公私兼顧……我們的主要目的是發展生產,並不反對哪樣生產發展得多。”〔6〕這樣,就使工商業資本家打消了顧慮。此外,他對當時資本主義的一些限制作了解釋:“我們的政策是走新民主主義道路,不走舊資本主義道路。要採取限制政策,就是為了避免舊資本主義的前途。”〔7〕劉少奇的講話代表的是黨中央的態度,這對打消資本家的疑慮、促進工廠恢復生產起到了重要作用。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劉少奇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