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0年4月3日,在關中分區領導機關即將撤離馬家堡時,習仲勛專門就保護群眾林木問題致信陝甘寧邊區政府正副主席林伯渠和高自立。
習仲勛是黨的老一輩革命家。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他忠實地實踐黨的群眾路線,深入基層,關心群眾,在群眾面前樹立了黨的優良作風,因而受到群眾的擁戴。
告誡同志們“永遠不要脫離群眾”
1942年秋召開的西北局高干會議期間,黨組織對習仲勛與群眾的關系作了精辟而生動的概括,稱贊他是“黨的寶貴的群眾領袖”。這份至今保存在習仲勛檔案中的組織材料這樣寫道:“習仲勛是關中分區特委書記、專員及部隊的政治委員,統一領導關中的黨政軍民,堅持保衛邊區和建設新關中,曾獲得顯著成績。凡是關中的人民,無論大人和小孩都知道他,都喜歡他。”
1943年2月,剛上任綏德地委書記的習仲勛就提出“為五十二萬群眾服務”的要求,並保証自己和地委機關的工作人員必須做到。正是在這種自覺的服務意識主導下,習仲勛帶領地委干部將地處邊區北大門、各種關系錯綜復雜的綏德治理得有聲有色。如何將服務意識轉化成行動?1944年秋,在綏德地區召開的司法會議上,習仲勛發表了《貫徹司法工作的正確方向》講話,講得很明白:一、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二、不當“官”和“老爺”。三、走出“衙門”,深入鄉村。不僅對司法干部要求如此,其他部門的干部也要深入基層,轉變作風,真正為群眾想辦法,辦實事。為了解決全區群眾文化水平偏低的問題,根據冬季農閑的特點,習仲勛主張辦冬學。僅1943年,全區辦起冬學905所,參加學習的人數達70715人。由於不佔勞動時間,冬學深受群眾歡迎,成為綏德地區普及文化知識的一個重要陣地。
正是因為十分注重群眾路線的貫徹,因此,無論在哪個崗位上,習仲勛都非常強調脫離群眾的危險。1945年底就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不久的習仲勛在布置1946年陝甘寧邊區的任務時,就特別指出,要整頓黨務,轉變作風。克服脫離群眾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告誡同志們“永遠不要脫離群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