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1965年毛澤東重上井岡山

趙 賡

2013年02月27日08:2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這時太陽開始下山,車隊直奔茨坪。過了黃洋界,山勢雖不如剛才那麼險峻,但山路坡度卻越來越大,行不多遠,趙毅雍漸感吃力,他使勁握著方向盤,手中冒出了汗水。漸漸地車頭溫度升高了,水箱的水滾沸了,直冒熱氣。一會兒,汽車便熄火停了下來。因為山上沒有水源,趙毅雍就建議毛澤東坐另一輛汽車。汪東興等人見狀趕緊下了車,走到吉姆車旁,也請毛澤東乘另一輛車。毛澤東不肯換車,執意坐這輛車,說:“這位司機很好,車也很好,我不贊成換。”並一再勸大家回到自己坐的車上去。

人們猶豫著,趙毅雍更是急得滿頭大汗。毛澤東見他很緊張,便關切地說:“老趙,不要緊,既然是水開了,加點兒涼水降降溫,很快就可開車嘛!”又風趣地說:“我帶來的飲水箱裡有涼水,是准備路上喝的,你就把我喝的涼水先給汽車喝吧!”

趙毅雍點頭照辦,將毛澤東帶的涼水全部倒進汽車箱。由於採取了降溫措施,汽車很快地便被發動起來。

毛澤東安全地下了山,車隊開進了茨坪。

井岡山上以茨坪為中心,有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等地,立有五井碑。來到大井,毛澤東凝望五井碑片刻,若有所思。

1927年秋天,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來到井岡山時,茨坪不過是一個隻有十幾戶人家的小山村。毛澤東到了這裡后,茨坪便成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湘贛邊界特委、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都曾設在這裡。東南山腳下,有一棟簡陋的小民房,那就是毛澤東舊居。1928年11月間,毛澤東在這小屋裡寫下《井岡山的斗爭》一文。

1965年的茨坪,儼然一座山中美城。車隊到達茨坪時,天色已經暗下來,千百盞燈火齊放光明,一片輝煌,稀落的行人在自由漫步,喇叭裡播送著當年中央蘇區的民歌《十送紅軍》。毛澤東在車上高興地說井岡山有電燈啦!話音剛落,車隊已停在燈火輝煌的賓館門前。

賓館剛建成不久,坐落在青鬆翠竹之中,顯得幽靜而舒適。毛澤東下車后環顧賓館四周,感慨地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這可和當年太不一樣了!那時敵人前堵后追,我們靠兩條腿拼命走,這一千多公裡走了半個多月,這次坐汽車兩天就到了,還是機械化好。”又說:“沒有井岡山人民支持,沒有井岡山的艱苦奮斗就不會有今天!”

毛澤東下榻在井岡山賓館一樓115房間。這裡特為他預做了又寬又厚的木板床,床上一邊放被褥,一邊留給他放書。根據先遣人員的安排,撤掉房間裡的九斗桌,搬來一張方桌(吃飯)和三斗桌(辦公),窗帘換成了黑色。

考慮到毛澤東和隨行人員長途跋涉的辛苦,同時也想表達井岡山人民的一片心意,第一天晚餐桌上特地擺上了茅台酒、米酒釀、水果、香煙和豐盛的菜肴。汪東興發現后,立即糾正,並批評:“不是說好了嘛,主席每餐四菜一湯,每天兩元五角錢伙食標准。一路上都沒有喝酒,你們也將煙酒、水果都撤掉。主席的隨行人員按每天一元五角的標准就餐,一分錢也不能多。”

汪東興一再叮囑:“主席吃得很簡單,他不准鋪張。”於是,按照汪東興的要求,每餐只是四小碟菜,外加一小碗湯,每餐飯菜由服務員用一個雙層竹籃子提過去。毛澤東吃的都是家常便飯,尤其是辣椒、青菜那是不能少的,他還喜歡吃泥鰍、小鯽魚。敬老院有一位老赤衛隊員,知道當年的毛委員愛吃小竹筍,特地拔了一些送來。毛澤東吃得津津有味,高興地說:“很久沒有吃過小竹筍了,小竹筍味道好,我有這個菜就行了!”

他特別交待廚房工作人員,四菜一湯的量不要多,夠吃就行,吃不了的菜不要倒掉,留到下餐再吃。

到井岡山第二天,毛澤東問賓館工作人員:“井岡山當年的紅米現在還有沒有?”當聽說還有紅米,他非常高興。此后,每天中餐都為他蒸一小碗紅米飯。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王新玲、孫琳)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毛澤東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