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說《亮劍》中的主人公李雲龍講,部隊的氣質是由第一任長官的氣質決定的,就像靈魂一樣留在這個部隊。在長期戰爭環境下,有些部隊善攻、有些部隊善守,很多部隊有自己的傳統,您怎麼看?
徐:現在的戰爭是高技術條件下的戰爭,與過去槍炮時代的戰爭已經完全不同。過去那些戰法,現在已經很難再起作用。在長期革命戰爭條件下,原來部隊形成的作戰習慣,還是能起很大作用的,這個部隊善攻,這個部隊善守,是有可能的。當年,28軍就特別擅長防守,23軍就擅長進攻,都是公認的。比如,43軍128師,是最擅長爆破的一支部隊,因為這支部隊的兵員大部分是山東棗庄的礦工,礦工擺弄雷管炸藥跟“老娘們擺弄鍋碗瓢盆”差不多。因此,這個部隊擅長爆破,在四野是攻堅能力最強的部隊。打錦州的時候,六縱主力被派去遼西阻擊廖耀湘兵團,隻有六縱17師,就是這個128師,被林彪派到了錦州城下。當時,128師被稱為“林總的鐵拳頭”。爆破這種戰法在當年是可行的,可現在爆破攻堅還有什麼意義?不要說現在不靈,到了朝鮮都不靈。再比如,13軍,該部常駐雲南,參加過入緬作戰,平時訓練也主要是著眼於山地作戰,所以就比較適應山地作戰,這就和部隊的歷史傳統沒關系。
再說部隊受領導人的作風影響。華東野戰軍原來三個軍是受粟裕影響最大的,20軍、23軍、24軍,這三個軍原來是屬於粟裕帶出來的新四軍一、四、六縱隊。再說四野,原有五個王牌軍:38軍、39軍、40軍,41軍和43軍,特別是38軍、39軍,受傳統的影響比較大。如今,隨著人員更替,再加上現代高技術條件下,戰爭形態已經發生根本變化,傳統意義上的攻守這套戰法已經過時了。這些老部隊剩下的精神,主要轉化為部隊的榮譽感,而非戰術戰法。
國:改革開放以來,人民解放軍有兩次大裁軍。1985年百萬裁軍,1997年又進行過一次裁軍。這兩次裁軍,有什麼不同?
徐:1948年11月,在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面勝利的凱歌聲中,全軍各野戰軍部隊統一了編制序列,授予了從第1軍至第70軍的番號(中間有些缺號)﹔到朝鮮戰爭時期,全國共有36個軍﹔ 60年代初期,裁減為31個軍﹔中蘇關系破裂后,又擴編為36個軍﹔1974年,把第17軍改成一個基地。此后,人民解放軍長時間保持35個軍,直到1985年。這次百萬大裁軍,有些部隊肯定要被裁掉,可大家都不願意被裁掉。綜合考慮,裁掉的部隊主要是歷史不太悠久的部隊和裝備差一些、戰斗力弱一些的部隊。歷史淺一些的如50軍,是過去國民黨起義部隊,就被裁掉了。另外,也有一些老部隊被裁掉了,如43軍。很多人為43軍叫屈,認為不應該裁。實際上,43軍在歷史上就被裁過。該軍在50年代變成海南軍區。
1985年這次裁軍,還有平衡山頭的考慮。因為,老一代人還在,有個人對部隊的感情因素在裡面。等到90年代后期,老首長早都退下去了,很多老同志也都不在了,就無所謂了。所以,1997年的裁軍主要是考慮各軍區自己平衡。這次裁軍從24個軍裁為18個,有的部隊是合並。
關於裁軍,不是改革開放之后的事情,解放初期要趕快搞建設,很多部隊就裁掉了。可裁軍確實是大問題,過去是“吃皇糧”,一下子變到地方上,肯定是裁誰都不願意。比如,新疆最后隻能保留兩個師。王震隻好帶頭把自己的部隊裁了。按道理,359旅不該裁。可是,為了大局,王震隻好帶頭把359旅變成農一師,等於變成農場,干部戰士當農民種地。這也是沒有辦法,不然大家都有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