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於《國家人文歷史》2013年第5期(總第77期),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30313/35/562904274350653579.jpg)
原題:徐焰:解放軍公開番號的背后故事
2013年1月15日晚,央視新聞頻道發布消息說,“我軍陸軍集團軍番號從今起解密。”至此,從1950年朝鮮戰爭開始、經過63年,中國新聞媒體終於不必再用“某軍”、“某集團軍”這類模糊用語,而是可以直呼人民解放軍一級陸軍部隊番號。這表明中國在增強軍事透明度上又前進了一大步。
1月20日下午,本刊記者採訪了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軍事史專家徐焰,暢談人民解放軍的歷史。經過八十多年的發展,這支偉大軍隊擁有自己的傳統,並且已經邁入現代。
國家人文歷史(以下簡稱國):這次人民解放軍公開番號,究竟代表了什麼?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宣布公開?
徐焰(以下簡稱徐):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央就決定軍隊信息適當開放。要知道,在1979年之前,整個國家都處於封閉狀態,就連經濟數據都是模糊的。改革開放之初中央就考慮政治上推進民主化、公開化的問題,公開化就包括軍事信息的公開。但是,當時中國在南邊正與越南作戰,跟越南作戰,擔心蘇聯的威脅。1982年,局勢緩和,才第一次把軍隊的人數公開,宣布解放軍人數為423萬人。1985年又公布裁軍100萬人。
80年代后期,已經准備把各個集團軍的番號都公開。1989年,趕上政治風波,加上蘇東劇變,軍事信息適當公開的事情就拖了下來。其實,部隊番號,怎麼可能保密?現在天上有衛星一照便知。而且部隊駐在某地,有家屬、又有退伍兵就業,也不可能保密。
這次部隊番號公開,應該跟新領導比較開放有關,前后也醞釀了很長時間,關鍵是克服傳統的習慣思維。但是,克服傳統的思維方式不容易。所以部隊番號公開才一直拖到今天。
國:解放軍十八個集團軍分成甲種和乙種,又分成滿編和減編。甲種和乙種、滿編和減編之間如何區分?1985年裁軍前,解放軍部隊都是叫某軍,1985年后,為什麼都改稱集團軍?
徐:部隊分為甲種和乙種,在解放初期就定了。我們可以理解滿編師和甲種師近似,減編師和乙種師近似。但是有時候也不完全一個意思,有些乙種部隊的兵員不一定少,但裝備差一點。應該說,和平時期的軍隊都是這樣分,是一個國際慣例。比如,前蘇聯有滿員師、有半滿員師,還有架子師。架子師就是隻有軍官干部沒有士兵的部隊。以前中國也有架子部隊,現在已經沒有了。架子師都轉成了預備役部隊,這也是和平時期的正常做法。所謂甲種部隊,就是在裝備、人員上比較完整,可以隨時投入作戰的部隊。所謂乙種部隊,就是,兵員相對少,裝備比較差,戰爭爆發后需要進行補充才能投入作戰的部隊。因為,和平時期都搞甲種部隊花費太大。
“集團軍”這個稱呼在拿破侖時期就存在,歷史上說到集團軍,一般是由三四個軍組成一個集團軍。現在人民解放軍的集團軍,是各裝備,各兵種,結合在一起的一個軍級混成部隊。因此,使用“集團軍”這個名稱其實是有爭議的,應當講叫“合成軍”更為合適。過去的軍,就是單純意義上的陸軍軍級部隊,現在合成集團軍,包括炮兵、裝甲兵、還有陸航部隊,各兵種都混在一起。過去一個軍區有幾個軍,軍區直屬炮兵、坦克兵,作戰的時候加強給各軍。現在軍區已經不直屬這些技術兵力,而是直接歸各集團軍。
【精彩推薦】
·毛澤東1934年因何事咬牙垂淚:“天亡我也!”
·陳雲為何力排眾議反對殺江青?
·從帝制禍首到中共秘密黨員:晚年楊度的華麗轉身
·詳憶粉碎“四人幫”:8341部隊隨時待命
·“大膽”陳賡曾經“叫板”毛澤東
·揭秘:張國燾叛黨內幕 曾遭遇死亡威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