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楊潔:海上“楊家將”憶往

王烜
2013年03月13日13:34   來源:解放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群星拱衛“楊寶木”:走上創辦票房這條路,源自一次雅集

  “勝友會”是京城一家名票房,影響力早已越出票界,在梨園內行裡也是口碑載途,它的創辦人就是楊潔。兒時接受的家教,分別主宰了楊潔的前后半生,文與體在她身上實現了完美結合。

  祖父母都是戲迷,家裡那時有收音機,每遇京劇演出直播,楊潔就負責調收音機,逐漸也熏出了感覺。老上海請人看京戲是招待貴客的規格,楊家在劇場有常年包座,大華路上的洋房裡也時常有名角兒做客。“我小時候印象最深的就是程硯秋,他在家教我幾個姑姑戲,人非常胖,但是很窄的地方一提氣就過去了,那時覺得這個胖子很好玩。”雖然覺得程硯秋好玩,楊潔卻沒和他學上兩口,倒是夏夢為程腔迷倒。或許還是性格因素,楊潔不喜蛾眉粉黛,卻獨愛老生的古韻蒼涼。“我第一段學的就是老生戲《烏盆記》,從此就挂上髯口,蟒袍玉帶地演起了帝王將相。”

  京劇“四大須生”有一位楊寶森先生,堪稱梵高式的“苦情藝術家”。生前潦倒困頓,身后卻贏來追隨者眾,楊潔就是其中之一。她給自己取的藝名叫“楊寶木”,甘做楊派森林中的一木。楊潔客居香港的日子,楊寶森也恰巧盤桓在此,當時最便宜的戲票5元一張,每逢楊寶森演出,楊潔就找母親要上5元錢去看戲:“我在劇場外面見過一次楊寶森,人很清瘦。回到大陸后,一次比賽結束途經武漢,聽說楊寶森在演出,我步行50分鐘去買票,他的藝術太高了。”

  前半生征戰賽場,加上特殊年代的蹉跎,楊潔真正開始研習京劇還是50歲以后的事,而她走上創辦票房這條路,源自在一位老領導家的一次雅集。1987年,這位老領導的夫人邀請京劇界的幾位名流到家吃涮羊肉。席間,張君秋提出成立政協京昆室的建議,並請楊潔玉成此事。楊潔說,自己已離開政協,不合適參與此事,但可以辦個高水平的票房試試。之前,她的弟弟、香港著名琴票楊銘新和姐姐夏夢等人,在香港成立了一個勝友會票社,楊潔醞釀在北京也辦一個勝友會。

  北京勝友會可真是名副其實,落成第一天就是勝友雲集,冠蓋如雲。張君秋、李鳴盛、趙榮琛等京劇名家來此吊嗓,恢復一些不常動的冷戲。馮牧、謝添、朱家蟳等文化大家的加盟,使得勝友會的文化品位卓然於一般票房。

  京劇票友的最大特點就是執著,超乎專業演員的執著。楊寶森的唱,佐以楊寶忠的琴、杭子和的鼓,並稱“楊氏三絕”。楊潔力求自己的演唱達到臨帖的境界,請來楊寶忠、杭子和的得意門生李芝祥、馮洪起兩位“大內高手”幫襯,其余樂隊人員也是京城梨園一時之選。自己的姑父、楊派名須生汪正華,京劇研究大家劉曾復教授和名演員李舒,三位老師悉心傳授,楊潔的技藝成長迅速,曾在香港和京劇名家劉長瑜進行過商演。劉曾復看過楊潔的演出,給了兩個字的評價:不俗。楊潔受寵若驚:“能得到劉曾老這樣的評價,夠了。”生活中的楊潔,簡單到了極點:“吃飽穿暖就行,不要在這裡多費心思。”

  省下來的時間干什麼?玩戲。楊寶森遺響凡三十六出,楊潔已然全部 “抄寫”一遍。不計名利,以藝會友,這是勝友會一以貫之的宗旨。每年勝友會的演出,是伶票兩界關注的大事,楊潔領銜,眾星拱月,一出出燈彩佳話就此產生,其中多數如今已是廣陵絕響。楊潔玩戲玩出個“楊大膽”的綽號,她不但學習演唱,還學習文武場面的伴奏,並帶領勝友會走出北京。天津、上海、溫州……乃至大洋彼岸。在華人社會,但凡熟悉京劇的朋友,幾乎沒有不知道勝友會英名的。

  楊潔說,這些年辦票房花的錢可以買個大house(房子),可自己從沒覺得心疼:“勝友會的人都是這樣,那麼多名演員、音樂家在這裡為票友輔導,從沒問過報酬。一個人臨時有事來不了,馬上就有別人救場,勝友會聚人氣啊。”

  今年,勝友會走到第25個年頭了,楊潔正在籌劃25年大慶的活動,這也將是她最后一次舉辦大型活動:“精力支撐不下去啦,今年算是收官,以后就是小范圍玩玩,我肯定要堅持到曲終人散那一刻。”

  燈火闌珊的時刻,老人的故事講完了,我們成了飯店最后的食客。楊潔說:“我沒有文採,這些故事自己寫不好,麻煩你了。如今的上海,怕是沒有幾個人曉得 ‘楊家將’嘍。”是啊,唯物辯証法就是這般不饒人!夏夢移居加拿大之時,金庸曾於《明報》留下這樣的辭章,在記者看來,倒也不失為對“楊家將”的判詞:去也終須去,住也不曾住,他年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