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6年中法女籃比賽前周恩來接見隊員(右三為楊潔) 《珠帘寨》楊潔飾李克用 楊潔與夏夢(右)
【人物簡介】
楊潔,1934年生於上海。新中國女籃優秀運動員、教練員,電影《女籃五號》中林小潔的原型。1953年起,先后在中南區隊、國家隊和北京隊效力,曾獲第一屆全運會冠軍、第一屆新興力量運動會冠軍。1963年任國家隊教練,1972年任國家體委科研所研究員,編輯《籃球技戰術匯編》、《中鋒技術》等體育影片。1999年,被評為新中國籃球運動50杰之一。
楊家將的故事,在中國可謂源遠流長,婦孺皆知。這個稱謂已不單單是一段傳奇,早已化作一種符號。千百年來,若有楊姓家族做出過人之舉或爆得大名時,大家便不吝以“楊家將”的名號冠之。
幾十年前的上海,也有這樣一個家族,實業領袖、洋行職員、體育健將、電影明星,這個家族搜羅殆盡。聖約翰、培羅蒙、共舞台,這些老上海的文化印痕,伴隨著這個家族的日出日落。曾幾何時,全家老少出沒靜安寺、南京路時,滬人都會驚呼一聲:楊家將來也!今天我們揭開的是一段家史,也是一段旖旎璀璨的海上往事。
上海灘鼎鼎有名:“講‘楊家將’的故事,你們5000多字可不夠寫啊!”
體態魁梧,滿頭華發,一杖拄地,寬厚的聲線頗有幾分陽剛之氣,“你好,我是楊潔。”在師輩的援引下,故事的講述者如約赴宴。冬夜京城,窗外銀裝素裹,屋內紅燭秉照,記者“一杯薄酒奉勸君”,引出老人“憶昔當年五鳳樓”,“講‘楊家將’的故事,你們5000多字可不夠寫啊!”
若按身世論,楊潔可稱“富N代”。姑蘇城,混堂巷,有一座楊府,耕讀為本,詩書繼世。楊潔的先人楊延杲,乃乾隆御筆欽點狀元郎。逮至楊潔祖父楊叔鼎時,舉家移住申城,在時代風氣的影響下,楊家摒棄了讀書做官的舊路,走上了實業救國的新程。新一布廠、永大銀行,均為楊叔鼎創辦。楊潔的父親畢業於聖約翰大學,先供職於交通銀行,后與人合開股票交易所,母親曾是中學校花。在“優秀基因的組合”下,楊潔來到世間。
因之前已有一個女兒,楊潔的母親很希望添個男丁。“我媽媽當時請人聽胎心,認定是男孩,她很高興,還開玩笑地說了一句:要是女孩我就不要了。”母親的一句戲言,被祖母聽說后驚恐不已,“你們不要,我要。”假作真時真亦假,祖母要踐行承諾,剛出滿月的楊潔被抱到祖父家。“我就這樣和父母分開了,開始了大家族的生活。”
楊叔鼎在大華路(今南匯路)上購置地皮,營造起自家的花園洋房,十幾位子女當時大多尚未嫁娶,一家人便住在一起,好在有61間房。“楊家將”的稱謂不知何人何時所起,反正逐漸在上海就叫開了,可能與這家人身材高大有關。楊潔說,“楊家將”喝酒在上海灘鼎鼎有名:“我小時候,家裡來客人,叔叔們就喊我去喝一杯,算是表演項目,家裡的男男女女都是好酒量。”
楊潔的小學、中學均就讀於教會學校,當時正值日寇侵華,祖父不讓家人輕易外出,就想辦法給他們找事做。“體育和音樂是爺爺鐘愛的,全家人就圍著這幾件找樂子。”因為擔心游泳溺水,踢球斷腿,楊叔鼎覺得籃球是最適宜的運動,便在自家建起了籃球場,又購置了西洋樂器和京劇場面,聘請教師上門輔導,每位孩子依據興趣自行選擇。老人的這種安排本是出於家人安全的考慮,但無心插柳的事情總是不絕如縷。楊潔的3位叔叔后來都和女籃運動員共結連理,一位姑姑嫁給了楊派名須生汪正華,而最大的意外收獲,就是造就了楊潔這顆體育明星。
撿來的“女籃五號”:“我天生扁平足,蹦起來火柴盒這麼高,誰會想到我能搞體育?”
謝晉執導的電影《女籃五號》中的主人公林小潔,生活原型就是楊潔。從國家隊到北京隊,楊潔始終穿著5號球衣,因她球風奔放,注重實用性,謝晉便選中她作為電影原型人物。“我進入國家隊時,原來的5號退役了,正好這個號碼空著,就歸我了,從那以后到退役,我就一直穿著5號。”謝晉最初是想啟用運動員本色出演,因拍攝時間需要4個月,隊裡考慮會耽誤訓練而作罷。《女籃5號》播出后,楊潔的生活也變得熱鬧起來。“那時參加集體活動,經常有人慕名而來,要敬酒,要合影,其實挺不好意思的。”
老上海有一支“大華籃球隊”,隊員都是聖約翰的畢業生,“楊家將”是其中的主力,而楊潔是負責看球衣的球童。久而久之,長輩們也開始教她打球,但只是鍛煉身體,況且楊潔的自身素質並不適合搞體育。“我天生扁平足,蹦起來火柴盒這麼高,翻跟頭都不會,誰會想到我能搞體育?”
楊潔走上體育之路純屬偶然,這一切始於香港。1947年,楊家遷往香港,楊潔的父親在香港開辦了大新銀行,她和姐姐進入聖馬力諾書院讀書。楊潔有個習慣,所有功課都在學校解決,書包不帶回家,但這也給她招來點麻煩。聖馬力諾是教會學校,楊潔當時在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老舍文集》,結果書被同學發現,報告了學校。校方認為楊潔有共產黨背景,令其交待。年輕氣盛的楊潔受不了無端懷疑和思想鉗制,借故拖延了幾天后,她向家裡表態,自己在聖馬力諾待不下去了。父親是受過新式教育的實業家,他認可女兒的決定,安排其轉入香島中學就讀,命運也在這一刻悄然發生變化。
那時新中國已成立,楊潔想回大陸考大學,她的志向是學工科。“香港隻有一所港大,太難考了,大陸高校多,我繼承了家裡的愛國思想,立志做一名工程師,為建設祖國效力。”在香島中學讀書時,楊潔被學校的體育教練和校長看中,選入校籃球隊當中鋒,這支隊伍還得了港九地區的冠軍。1952年,中央體訓班和八一隊同時到香港選人,兩家全都相中了楊潔,可一門心思考大學的她委婉拒絕了。楊潔說:“從事后分析,香島中學的教練和校長很可能是地下黨員,開始動員我回內地參加職業隊。”1953年,國家隊第二次召喚,楊潔應命了。
回到大陸,楊潔先參加了中南區隊,一路打著比賽進北京。既然先天條件不好,怎麼成為籃球國手呢?“我這個人做事就是抓重點,既然吃了這碗飯,就得端得起飯碗,好在腦子不笨,有股琢磨勁兒。”楊潔相信實踐第一,不論賽場上對手的強弱,楊潔都要與之過招。“碰上強隊,我要求自己對抗。遇到弱隊,練我的弱項。哪場比賽都拼盡全力去打,不浪費機會。”靠著琢磨的勁頭,楊潔在賽場上馳騁了10年,中鋒策應、勾手投籃是楊潔的強項。她笑稱,球風也是性格決定的,自己雖然每場能打出幾個漂亮球,但也總得犯幾回低級錯誤,天生就是個粗枝大葉的人。
楊潔雖是誤打誤撞進入體育界,但這份情緣卻在她生命中延續下來。丈夫是上世紀50年代的摩托車國手、新中國第一批賽車教練。長子繼承了她的籃球事業,如今在北京體育大學任教,孫子也走上了球場。至於是否讓第三代繼續從事職業體育,楊潔倒不強求。“孫子打球我從來不看,一是做老人的擔心他受傷,二是怕他打得臭,丟人。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