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 木
2013年03月14日08:1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毛澤東上述關於舊體詩的評說,即稱頌了陳毅詩詞的“大氣磅礡”,以及董必武、葉劍英各家的長處,又述說了自己的經驗之談,特別是從審美和創作的角度,對古今文學作品運用“形象思維”(比興)的方法,作了高屋建瓴的總結,並對民歌、白話詩也有一番不失客觀的褒貶,堪為毛澤東文藝思想的經典之論。顯然,是陳毅的詩歌觸發了毛澤東的興趣。
“將軍本色是詩人”
陳毅對詩歌創作也有成熟的看法。1959年4月,詩刊社舉行詩歌座談會,陳毅在發言中提到詩歌創作的藝術表現,所謂形象思維,是“三分人才七分裝”。他希望大家都要“勤學苦練”,“無論新老作家,都要從基本練習入手”。至於對五四以來詩歌創作的評價,陳毅認為其“反映革命,反映得還不夠﹔反映生活,反映得還不夠”。對於新詩的創作傾向,陳毅不客氣地提出批評,即“重視外國的,輕視中國的﹔重視古人,輕視今人,是不好的”。陳毅又提到詩歌的傳統技巧,所謂用韻:“詩的平仄和用韻是自然的,廢不了的。打破舊時的平仄,要有新的平仄﹔打破舊時的韻,要有新的韻。我不同意反對平仄和用韻。詩要通順流暢。有韻的,注意了流暢的,朗誦起來效果就好些。形式問題,可以幾種並舉,各做實驗。”為此,他還特意引用了毛澤東的詩歌,以說明詩的特質,即“藝術就是藝術,寫詩就是寫詩”,並針對有人對毛澤東的詩詞穿鑿附會地理解,提出了批評。
詩歌由於形式典雅和格式特別,成為陳毅后來主要的文學創作體裁,成為歷史的記錄和見証。所謂“以詩為鑒”,這其中有他對自己的督促和反省,對友人的歡晤和以誠相待,以及對子女的教誨。
“高饒反黨聯盟”事件前后,即1953年12月13日夜晚、12月20日,以及翌年3月15日,毛澤東不同尋常地三次特意找陳毅談話,話題都是關於“高饒反黨聯盟”。毛澤東讓陳毅警惕有人搞“非法活動”,要維護黨內團結,其中講到有人向黨伸手的問題時,毛澤東甚至說:“伸手豈止高饒?”(據《陳毅年譜》:當時毛澤東說此案已真相大白,只是目前不必如此提出,以免有擴大化嫌疑。對此,陳毅觸動很大。1955年3月,陳毅在黨的全國代表會議上發言揭發饒漱石,毛澤東審閱了他的發言稿,並回示說:“饒罪惡可能不比高小一些。”)陳毅歸來后,與夫人張茜議論良久,寫下了膾炙人口的《七古 手莫伸》一詩:“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黨與人民在監督,萬目睽睽難逃脫。”張茜又寫了座右銘曰:“滿招損,謙受益。莫伸手,終日乾乾,自強不息。為了工作,必須休息。”后陳毅親書之,並將之刻在銅硯上,是為《硯銘》。再如陳毅著名的《一閑》:“志士嗟日短,愁人知夜長。我則異其趣,一閑對百忙。”這些都很能反映陳毅的氣概和風度。
黨內詩家,陳毅與郭沫若相互唱和最多。
上一頁 | 下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