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呈毛主席”
但冷靜之后,又都認為請毛主席題詞,非同小可,不是一般的動議,是不是有點太敢想敢干了?能有把握嗎?會上又有人說:不試怎麼能知道行不行呢?王江雲的一位同事說,毛主席一向關心青年,關心《中國青年》雜志,對雷鋒這樣一個值得青年學習的榜樣,說不定會答應題詞的。就這樣,大家抱著希望和忐忑不安的心情向毛主席發出了請他題詞的信函。
主要內容是:“現在全國已掀起一個向雷鋒同志學習的熱潮,我們《中國青年》擬出一期‘學習雷鋒’的專輯,向全國人民推薦這個先進典型,教育青年一代在社會主義時期更好地鍛煉成長,懇請您老人家為雷鋒題詞。”給主席的信不長,大約三四百字。
曾有人回憶說信件由時任思想教育研究組組長的黎勤起草,但也有人証實是由《中國青年》女編輯朱伯穎起草的。
起草好信稿后,經過該社領導反復斟酌,修改好后,請毛筆字寫得好的編輯丁有和用毛筆在一張小的豎的宣紙上抄寫了一遍。丁有和在后來一篇文章裡回憶此事時寫道:“接受這個任務,我感到光榮,很用心地給抄了出來,是用中國老式的豎行信紙寫的,總共也不過兩頁。寫完以后,大家認為很滿意,就寄出去了。”這封信的信封也是丁有和寫的,他工工整整地抄寫下醒目的兩行大字:中南海,呈毛主席。
當時,中直機關有人聽說此事后,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他們說,毛主席給劉胡蘭題過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為白求恩和張思德分別寫過紀念文章,可那是發生在戰爭年代,和平時期還未見他老人家給其他普通人題過詞?
向最高領袖逼“文債”
給毛澤東的信是1963年2月16日送到中南海的。朱伯穎43年后回憶說:“因為當時是我起草這封信,就由我來與毛主席辦公室聯系。我是1959年才到雜志社,是新兵。我以前沒有跟毛主席辦公室聯系過,當時社裡聯系過的同志不少。信送出后幾天我就給主席辦公室打電話,接電話的是林克,我問信收到沒有,主席看了沒有,他題不題詞。林克說信收到了,主席也看了,但沒有表態。我們當時想主席沒有表態也就是沒有拒絕,還有希望,那就等一等。”
毛澤東在閱讀《中國青年》的來信前,已經從《人民日報》上讀到了雷鋒的事跡和日記摘抄,也閱讀了團中央的關於開展向雷鋒學習的匯報材料,他在思考:“大躍進”之后,緊接著三年自然災害,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受到損害,黨群關系也疏遠了,國際上,中蘇正在論戰。國內外這一系列事實與現狀,令毛澤東再三思考千年大計——中國的前途和未來。1962年,他曾有過一次談話,說美國要想在中國第一、第二代身上進行和平演變是不可能的了,他們隻能把和平演變寄希望於中國的第三、四代身上。一個有實際意義的想法在毛澤東的腦海裡油然而生,要教育青少年有堅定的信念和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雷鋒不正是一個鮮活的教材和絕好的榜樣嗎?於是,毛澤東決定為雷鋒題詞。
朱伯穎回憶說:“過幾天我又給林克打電話,當時我很緊張,主席萬一工作很緊張,他不題了,也沒轍。結果一問,林克說毛主席說他決定給你們題詞。我高興得不得了。”
聽了這個回答,《中國青年》編輯部的同志都很興奮,接著請主席辦公室的同志轉告主席,“‘學習雷鋒’專輯准備3月1日出版,付印時間2月26日,請主席最好能在2月25日前題好。”
這不是向最高領袖逼“文債”嗎?不過,毛澤東還真地滿足了他們的願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