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歲月 歷經艱辛
工作家庭 艱難抉擇
在皖南工作期間,曾山與鄧六金生活非常艱苦,隻住半間房。一張桌子,一張床,床上鋪的是稻草,吃的是紅苕、糙米、野菜、芋頭,油水很少,每月隻能吃一次肉,而且數量很少。根據當時的條件,曾山等幾個領導人配有一個炊事員做飯,他們吃的是小灶。但是,鄧六金卻不能跟隨丈夫一起吃小灶。曾山很過意不去,對妻子說:“其實,我吃什麼都行。我把你從延安帶來,應該多照顧才是,可這是組織的規定,我必須遵守。”看到丈夫嚴肅認真的樣子,鄧六金忍不住笑著說:“這我還能不懂。你們那裡也沒有什麼好吃的,就是人少,不用排隊。你們那麼忙,沒時間排隊,大家都知道。”一番話包含著她對丈夫深深的理解和濃濃的愛意。
曾山生活上一直艱苦朴素。他長年穿著一套發的舊軍裝,破了補補,冬天戴一個有護耳的棉帽子,腳穿蘆葦草編的草鞋。為了照顧老弱病殘的同志,組織決定給他們發一點保健費。按照規定,曾山完全符合標准,但每次他都把自己的名字劃掉,他說:“我主管這項工作,怎麼能領這個?我們現在經費困難,要把錢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我不能要,近水樓台不能先得月。”他總是這樣,有了好處讓給別人,有了困難留給自己。那時期,曾山同志因為營養不良,還暈倒過幾次。
1939年農歷七月十五,曾山和鄧六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了。孩子出生在丁家山,所以小名就叫丁兒。當時,皖南處在國民黨反動派白色恐怖之下,條件極為惡劣。夫妻倆商量后,決定由鄧六金送4個月大的丁兒回江西吉安的曾山老家。鄧六金在婆婆家沒待多久就趕回部隊。臨行前,她來到丁兒面前默默念道:“帶著你,媽媽怎麼參加戰斗呢?你在家呆著,會熬過來的。等到我們勝利了,爸媽一定要把你接到身邊!”
1940年底,鄧六金身體不適,肚子疼痛厲害,當地醫生診斷為腹部長了瘤子。由於皖南醫療條件不好,組織上決定送她去上海治病。到上海后,醫生告訴她不是長了瘤子,而是懷了孩子。不久鄧六金第二個孩子出生了,小名就叫阿留。在此期間發生了震驚世界的皖南事變。由於革命異常艱苦,孩子生下來身體就不太好,時常發高燒,特別是在蘇北鹽城時,數以萬計的日偽軍發動了空前規模的“大掃蕩”,鄧六金隻能帶著兩個多月的阿留“到山上打埋伏”。山區生活條件艱苦,沒有床,吃的是白薯、野菜,大人們挺一挺就熬過來了,可孩子要吃奶,沒奶吃隻能讓孩子吃棒子糊糊、野菜湯。打完“埋伏”,鄧六金找到曾山說“想把孩子送出去寄養,以便脫身出來工作”。開始曾山不同意,后來他讓步了,同意把孩子放到老鄉家寄著。
孩子安頓好后,鄧六金和曾山馬不停蹄地趕到蘇北盱眙黃花塘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駐地。這時候,華中局機關有了很大變動,鄧六金要求曾山給她分配工作。鄧六金對曾山說:“我要工作!你是組織部長,你給我分配工作。”曾山回答道:“我們是夫妻,你要工作,你自己去找吧。”后來,在譚震林的安排下,鄧六金到淮南根據地的一個鄉裡,當了黨委書記。她在鄉裡搞土改,宣傳婦女解放,發展組織,支援前線,工作卓有成效。在戰爭年代裡男人艱苦,女人更艱苦。鄧六金是一位剛強好勝的女人,作為母親,她在革命工作和培養后代中選擇了前者,這是多麼崇高的精神境界!
經過8年浴血奮戰,抗日戰爭勝利了,新四軍從日軍鐵蹄下解放了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山東等地。人們歡慶勝利不久,烏雲又籠罩了全國。國民黨再次發動了內戰,形勢立即嚴峻起來,解放戰爭隨即在全國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