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圖書連載>>李瑞環《看法與說法》

李瑞環《看法與說法》:能夠吸引人,才能教育人

2013年03月27日10:2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返回>>>李瑞環《看法與說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

《渴望》這部電視劇能引起這麼大的轟動,引起這麼多人的共鳴,帶來如此積極的社會效果,這在我國電視創作史上是罕見的。《渴望》不僅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為我國電視劇、電影的創作闖出了一條新路。我們的文藝工作者、思想文化部門的負責同志以及各級領導干部,都可以從中得到應有的鼓舞和啟迪。一部描寫平凡生活的電視劇,產生如此強烈的社會反響,很值得深思,我們要認真研究和總結,從中悟出一些道理來。文藝作品首先要讓人喜歡看,其次才談得上教育人,這就是常說的寓教於樂。我們要善於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使我們所倡導的社會主義倫理道德不知不覺、潛移默化地為廣大群眾所接受。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這就決定了人與人之間應該是誠懇寬厚、平等互助、團結友愛、和諧融洽的新型關系。這種新的人際關系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揚。我們的文藝作品應當著力表現這種新型的人際關系。《渴望》很好地表現了這個關系。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高於生活不是脫離生活,而是更典型、更普遍地反映生活。藝術的生命在於真實、真誠。創作者應善於運用自己的生活積累,善於從自己周圍的人那裡獲取信息,確定應該寫什麼、怎麼寫。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進一步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

《同電視劇〈渴望〉劇組人員座談時的談話》(1991年1月8日)

群眾喜聞樂見是文藝創作的出發點,也是對文藝是否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最終檢驗。

要正確衡量和評價文藝作品,還必須處理好領導、專家和群眾之間不同的標准和要求。一般地說,領導、專家標准和群眾標准應該是一致的,領導、專家在評價一部作品、一場演出時,應該反映群眾的呼聲,表達群眾的心願。但是,目前這方面有些不正常的情況,比如,有些演出不賣座,有些領導和文藝工作者不是從自身找原因,而是抱怨觀眾水平低。有些演出爆滿,觀眾排隊買不到票,有些領導、專家卻不以為然,甚至指責為迎合低級趣味。這些情況,原因當然很復雜,不能一概而論。但是藝術終究屬於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是文藝創作的出發點,也是對文藝是否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最終檢驗。物質產品講求適銷對路,有些精神產品群眾不喜歡、不接受,也不能總是抱怨群眾水平低,沒有欣賞能力,而是要在自己的產品上找原因,即使群眾對某種文藝樣式缺乏欣賞習慣,也應該幫助群眾提高欣賞能力,做好普及推廣工作。我認為,今天的問題不是“曲高和寡”,而是“曲低和寡”。中國的文藝要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必須有自己的形式,即毛澤東同志所說的“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毛澤東選集》,2版,第2卷,53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隨著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對外交流日益頻繁,我們要吸收外國的一切有益的東西,做到“洋為中用”。但外國的東西隻有經過消化吸收,和我們的民族特點相結合,才能成為自己的東西,真正為我所用。歌德說過,民族性就是世界性。越是民族性強的東西,不僅越受本國人民的歡迎,也越能走向世界,躋身於世界先進文化之林。我國的文化藝術有著光榮的傳統,我們應該自信、自愛、自重、自強。

《齊心合力繁榮文藝——在天津市委、市政府召開的文藝創作座談會上的講話》(1986年6月28日)

(責編:王新玲、孫琳)


相關專題
· 圖書連載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