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周恩來的歷史貢獻:開啟和發展中非關系的兩個裡程碑

廖心文
2013年04月10日10:5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三)出訪期間,周恩來向世界公開宣布了“中國處理同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國家關系的五項原則”和“對外經濟技術援助的八項原則”,以及一系列有助於亞非人民團結反帝的聯合公報,有力促進了中國同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國家的友好關系。我國同非洲國家的關系與同亞洲國家的關系有所不同,主要面臨兩個問題:

首先是同阿拉伯國家的關系問題。阿拉伯國家一般指居民以阿拉伯民族為主的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區,有統一的語言(阿拉伯語)、統一的文化和風俗習慣,絕大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主要的國家從北非算起有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利比亞、蘇丹、阿聯﹔中東地區是敘利亞、黎巴嫩、約旦、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也門、科威特、阿曼等。這些國家彼此之間制度不同,受帝國主義控制的程度不同。由於同許多非洲國家一樣,形成民族國家之前已經被帝國主義國家所分割,所以內部也有很大沖突。面對這種情況,中央認為:如果能把這些國家“統一在反帝特別是反美的斗爭下,是可以成為一個積極因素,推動民族運動”。因此,周恩來出訪第一個國家阿聯時,“就考慮了這個問題,把我們原來平常所發表的主張,集中成為五點”。(周恩來關於訪問亞非歐十四國報告,1964年3月30日、31日。) 具體內容為:(1)支持阿拉伯各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的斗爭﹔(2)支持阿拉伯各國政府奉行和平中立的不結盟政策﹔(3)支持阿拉伯各國人民用自己選擇的方式實現團結和統一的願望﹔(4)支持阿拉伯各國通過和平協商解決彼此之間的爭端﹔(5)主張阿拉伯各國的主權應當得到所有其他國家的尊重,反對來自任何方面的侵犯和干涉。(這是周恩來在訪問阿聯期間在會談時所表明的中國政府的立場,並寫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阿拉伯聯合共和國政府聯合公報》中。公報全文刊載於1963年12月23日《人民日報》。) 后來,周恩來在同其他非洲國家接觸中,感覺“非洲對聯合的要求更大”,因此這五條原則對非洲其他國家“同樣適用”。這五條原則得到阿拉伯各國和非洲各國人民的贊同,都覺得這樣的主張是公正的,有利於它們的獨立和革命,有利於它們自己的聯合。

其次是對非洲的經濟技術援助問題。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一直十分重視對亞非國家的經濟技術援助。周恩來曾說:“我們對亞非國家的援助,對於我們同帝國主義、修正主義爭奪中間地帶具有重要意義。這是很重要的一環,這是物質援助,沒有物質也不行。”(周恩來關於訪問亞非歐十四國報告,1964年3月30日、31日。)在對亞非國家援助過程中,我國確定了不少原則。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在同外賓談話中常常談到這些原則。在這次出訪中,各國領導人都同周恩來談到美國、蘇聯、南斯拉夫等對他們的援助情況。周恩來發現問題主要突出表現為兩方面:這些國家對非洲國家的援助,實際上是企圖利用經濟援助的名義來控制非洲國家,使非洲國家的經濟繼續單一化。

如何使我國的援助區別於美、蘇等國的援助,如何通過經濟技術援助幫助非洲國家建立起獨立的民族經濟,如何體現援助是相互平等問題,都需要有一個新的解釋,以爭取和影響更多的阿拉伯和非洲國家。

基於此,周恩來在出訪加納時提出,並到馬裡后正式公布了中國對外經濟技術援助的八項原則:第一,中國政府一貫根據平等互利的原則對外提供援助,從來不把這種援助看作是單方面的賜予,而認為援助是相互的﹔第二,中國政府在對外提供援助的時候,嚴格尊重受援國的主權,絕不附帶任何條件,絕不要求任何特權﹔第三,中國政府以無息或者低息貸款的方式提供經濟援助,在需要的時候延長還款期限,以盡量減少受援國的負擔﹔第四,中國政府對外提供援助的目的,不是造成受援國對中國的依賴,而是幫助受援國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經濟上獨立發展的道路﹔第五,中國政府幫助受援國建設的項目,力求投資少,收效快,使受援國政府能夠增加收入,積累資金﹔第六,中國政府提供自己所能生產的、質量最好的設備和物資,並且根據國際市場的價格議價。如果中國政府所提供的設備和物資不合乎商定的規格和質量,中國政府保証退換﹔第七,中國政府對外提供任何一種技術援助的時候,保証做到使受援國的人員充分掌握這種技術﹔第八,中國政府派到受援國幫助進行建設的專家,同受援國自己的專家享受同樣的物質待遇,不容許有任何特殊要求和享受。( 這是周恩來訪問加納共和國時答加納通訊社記者問的節錄,后正式寫入中國同馬裡共和國兩國政府的聯合公報中。見《周恩來外交文選》,第388—389頁。) 這八項原則,如周恩來所說,是針對著前述兩方面問題提出來的。(參見周恩來關於訪問亞非歐十四國報告,1964年3月30日、31日。)“目的在於尊重主權國家,發展獨立經濟,不干涉內政,不是造成依賴經濟。”(周恩來同馬裡總統凱塔會談記錄,1964年1月20日。)

(四)在出訪中,周恩來同非洲國家領導人廣泛接觸,友好坦率地進行會談,增進了彼此間的感情。周恩來認為,“各國領導人之間的來往很重要”。在訪非期間,周恩來每到一個國家,同對方領導人一般談三四次,有的多達六次,最少也有兩次。每一次談話都是兩三個小時,有時到三四個小時。周恩來說:“要說累一點,就是談話費了一點精神。”因為面對的國家情況不同,領導人的情況也不同,要有所界限﹔對不同意見還要有所回應,“總是有來有往,因為我們不能失掉我們的立場,要找機會把我們的原則說清楚,闡明我們的原則”。(參見周恩來關於訪問亞非歐十四國報告,1964年3月30日、31日。)比如在蘇丹,周恩來同阿布德主席隻談了一次,因為阿布德主席是軍人,很爽直,他有問題提出來,周恩來一回答,就解決了。在阿聯,納賽爾總統有意避而不談蘇聯和南斯拉夫問題,周恩來就不談﹔在突尼斯,布爾吉巴總理在中美關系、中蘇關系、中印關系等問題上不理解中國的做法,周恩來就花了很多時間闡明我們的道理。為了充分了解各國情況,周恩來在會談中幾乎有一半多的時間是在傾聽﹔為了使同各國的會談取得更大成效,周恩來事前做了充分准備,留下很多談話內容的提綱手跡。比如在加納談的中國對外經濟技術援助八項原則,就是他親筆擬寫的。(參見周恩來關於中國對外經濟技術援助的八項原則手稿,1964年1月12日。)坦率友好的會談,加深了彼此之間的了解和信任。

通過這次訪問,中國開始了解到一些非洲地區的政治、經濟情況,雖然僅僅是走馬觀花,但有助於提出一些對非洲國家的政策,並且起到“探路”作用。周恩來后來說:“訪問非洲以后,我們同非洲的接觸才更多一些,了解多了一些。”(周恩來同加納朋友會談記錄,1965年4月30日。) 他還說:“這個探路工作,可以為以后的政府的、民間的、從各方面去的人打開一個關系”﹔“這個影響會跟著以后的工作越來越發展。”(周恩來關於訪問亞非歐十四國報告,1964年3月30日。) 后來中非關系的發展証實了周恩來的主張是正確的。

在開啟和發展中非關系的歷程中,周恩來還有其他許多新的思考,給我們留下了一些寶貴經驗:

(一)調查研究是做好對外工作的重要基礎。出訪非洲,使周恩來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對制定切合實際的對非政策有重要幫助。他訪非回國后就提出,要“加強對亞非國家的調查研究”,“通過外交部、外貿部、對外文委、新華社、人民團體和經援專家等涉外系統,派出大批經過選擇和訓練、具有一定政治水平和斗爭經驗的人員,到亞非地區特別是非洲去,站穩腳跟,長期工作”。他說,我們的駐外人員和研究機構要互相密切結合起來,互相交流,常常出去,“沒有現場的感性知識,就沒有法子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周恩來關於訪問亞非歐十四國報告,1964年3月30、31日。)

(二)加強人際交往,爭取更多的朋友。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實際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通過人與人的交往增進相互了解,樹立國家形象,是周恩來長期從事外交工作得出的經驗之一。納賽爾就是通過周恩來進一步了解了中國,稱他為“偉大的中國人民的活生生象征”(孔原、黃鎮、童小鵬給中共中央的報告,1963年12月19日。)。出訪非洲十國歸來后,周恩來進一步強調:“對亞非國家的外交工作,首先是做人的工作。”這項工作可以分兩個方面,一是,“所有出國的政府和民間代表團,使領館人員和專家、新聞記者和翻譯人員,都應該以適當的方式和方法,正確地介紹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宣揚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二是,爭取更多的亞非國家的政府和民間代表來訪問中國,“經過他們的人去做他們人的思想工作”。周恩來認為:“這個需要下一點資本。”(周恩來關於訪問亞非歐十四國報告,1964年3月30、31日。)

(三)要重視培養翻譯人才。在外交工作中,需要優秀的翻譯人才起到溝通作用。周恩來認為“翻譯工作是最有政治發展前途的工作”。和周恩來一起共事的英文翻譯有五批,代表是:黃華、龔澎、章文晉、浦壽昌、冀朝鑄。周恩來說:“他們都是向政治方面發展,這個是必然的。所以應該培養廣大的翻譯,現在翻譯太少了,跟我們國家不相稱,七億人口才這麼幾個翻譯,我想起來就難過。”(周恩來關於訪問亞非歐十四國報告,1964年3月30、31日。)周恩來出訪非洲回國后,親自指導創建了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這所學校成立近50年來,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外語外事以及翻譯等方面的優秀人才。

這些經驗,對我們今天繼續開展和做好對亞非國家的團結爭取工作,依然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廖心文,女,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北京 100017〕

(責編:王新玲、孫琳)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周恩來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