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鄧小平晚年思考的幾個問題

■ 尹廣泰
2013年04月16日08:3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四、“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的方針、政策,也將更加定型化”

鄧小平一直重視制度建設,在晚年之所以再次強調這個問題,是因為深知它的重要性和艱巨性。他反復告誡我們要緊緊抓住這個重要環節,注重制度的完善,以保証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順利推進。

“文革”后復出的鄧小平,汲取沉痛教訓,把黨和國家的制度建設提到戰略高度:“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頁。)“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這種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663頁。)這一思考深刻揭示了制度建設在黨的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是對我們黨領導革命和建設歷史經驗的精辟總結,闡述了必須把黨和國家的政治生活建立在不斷完善的制度基礎之上的重要思想。

對於制度建設的重要性和目的性,鄧小平從多個層面做過分析。第一,就是通過制度建設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創造良好的秩序,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第二,制度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以保持黨的方針政策的連續性,維護黨內生活的正常秩序,避免朝令夕改或換一茬領導變一套政策的現象﹔不因地域不同而改變制度的功能,不因身份不同而改變制度的約束力,有效地防止因領導人的主觀性而導致決策失誤的現象,維護全黨的團結和統一,保証中央的政令暢通,保証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第三,制度建設可以彌補帶有“說服性”的思想工作的不足,對人更具威懾力。

制度建設,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十分豐富的內容。鄧小平提出,“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參見《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33頁。)。衡量制度好與不好的標准是什麼?他提出了三條標准,第一,在經濟上趕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第二,在政治上創造出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第三,造就出比這些國家更多更優秀的人才。他說,如果我們的制度建設能達到這三條標准,才能算是好的制度。

鄧小平針對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條件下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對建立退休制度、廢除領導職務終身制和反對腐敗、完善民主集中制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建立退休制度,廢除領導職務終身制,是鄧小平晚年最重視的問題之一,他認為這是自己對黨和國家最后的貢獻。鄧小平認為,從黨和國家的利益和大局出發,不建立退休制度,黨的事業將難以為繼。“不僅是數量問題,更重要的是活力沒有了,戰斗力沒有了。”(《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第1364頁。)鄧小平結合自己的地位和影響說明這一制度的重要性:“現在看起來,我的分量太重,對國家和黨不利,有一天就會很危險。國際上好多國家把對華政策放在我是不是病倒了或者死去了上面。我多年來就意識到這個問題。一個國家的命運建立在一兩個人的聲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險的。”(《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10、311頁。)這也是他堅決要求退休的主要原因。他特別提醒新的領導集體“要堅持黨和國家的退休制度,任何人都不能例外”(參見《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第1292頁。)。

經歷了1989年的政治風波后,鄧小平更加深刻地意識到反腐敗的緊迫性,“這次出這樣的亂子,其中一個原因,是由於腐敗現象的滋生,使一部分群眾對黨和政府喪失了信心”(參見《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00頁。)。他深知腐敗的嚴重危害並預見到反腐敗的長期性和艱巨性。他主張反腐敗“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參見《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9頁。)。鄧小平對反腐問題的思考,為黨中央制定和出台一系列黨規黨紀及相關重大決定提供了重要依據。

恢復民主集中制是改革開放新時期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鄧小平晚年對如何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進行了深刻反思。反復強調民主集中制是最便利的、最合理的制度,是我們的根本制度,這個制度不要丟。他說:“我們總有一天要找機會把這個問題表述清楚。不管怎麼樣,要樹立一個觀念,就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根本制度是民主集中制。”(《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第1351頁。)鄧小平的這一思考提示我們,在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過程中,都必須始終堅持民主集中制,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和削弱這個黨和國家的根本組織制度,而且要不斷地用新的實踐經驗來完善和發展民主集中制。

鄧小平晚年清醒地認識到,“我們在改革中遇到的難題比在開放中遇到的難題要多”(參見《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07頁。)。制度建設,任重而道遠。他在南方談話時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的方針、政策,也將更加定型化。”(《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2頁。)這一論斷,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和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律的高度,強調制度建設的決定性因素和規范化、法制化的必要,說明了制度建設的艱巨性,明確了制度建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戰略方向與保障。同時,這段話也是一份最后囑托。鄧小平深刻總結歷史經驗,認識到制度建設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必須始終將其作為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來思考,期望制度建設要持之以恆,動搖不得﹔必須用三十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完善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