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原標題:不要寫棉花式的空洞文章——彭真談新聞工作
[摘 要] 彭真一貫高度重視新聞工作,他把新聞媒體看作黨聯系群眾的“血管”和“紐帶”,認為其任務就是在政治上、精神上密切黨與群眾的聯系﹔他主張新聞要寫實、文字要精煉,記者要寫“鐵塊”新聞,不要寫棉花式的空洞文章﹔他喜歡借助記者的“眼和腿”,了解人民群眾的真實情況。這些思想和主張,對於今天切實改進文風,做好新聞工作乃至領導工作,仍具有指導意義。
彭真對新聞工作一貫高度重視,傾注了大量心血。其生動且具有真知灼見的新聞闡述,對於今天切實改進文風,做好新聞工作乃至領導工作,仍具有指導意義。
新聞媒體是黨聯系群眾的“血管”和“紐帶”
1940年5月18日,在晉察冀邊區黨委機關報《抗敵報》全體干部大會上,彭真說:“《抗敵報》作為黨報,是在政治上、精神上溝通黨與群眾的血管和紐帶”,“其一般任務就是在政治上、精神上密切黨與群眾的聯系。”具體地講,《抗敵報》要接受、反映、代表群眾的意見和要求,應該成為代表群眾的報紙﹔同時,也要把黨的革命理論和主張,把黨的政綱與具體的政治主張,傳播到群眾中去,讓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使黨的主張成為廣大群眾自己的主張、自覺的主張。從這個意義上說,彭真認為《抗敵報》不僅是我們黨的機關報,也是邊區一千五百萬人民自己的報紙,代表大多數群眾的利益。
為了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紐帶作用,彭真主張“必須使一切從事新聞工作的人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當孝順兒女,勤勤懇懇地體貼與領會人民的要求、思想、感情和語言,這樣才有可能為黨與人民辦一個好的報紙”,“它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必須是對人民有用的和有利於人民的報紙,對人民對黨負責的報紙。”(彭真:《改造我們的黨報》,《人民日報》1948年2月11日。)此外,還要組織廣大群眾參與到黨報等新聞媒體的建設中來。1940年,彭真在主持北方分局會議時,曾要求在機關、廠礦、學校、農村、軍隊中建立通訊員制度,發動工農積極分子為黨報寫稿,加強黨報與群眾的密切聯系,集中反映民意。
要發揮好新聞媒體的“血管”和“紐帶”作用,還要創新溝通渠道和機制。全國人大每年舉行記者招待會並形成機制,彭真功不可沒。1983年至1988年,在擔任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期間,彭真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和創新精神,充分發揮記者招待會傳播消息及時、迅速的優勢,建立了召開記者招待會、新聞發布會、會議實況直播等新聞工作機制。對於記者招待會,彭真主張用事實說話,而且不回避敏感問題。如在1987年第六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期間的記者招待會上,有記者問彭真是否要進入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彭真泰然自若,十分坦率。他告訴記者:中共十二大以前,許多代表曾提出讓他進入常委會的問題,他當時的意思是“要考慮40歲、50歲的同志”﹔現在,他仍然這樣認為:“10月份我就85歲了,還進常委會干什麼!找四五十歲的不是好得多?我不會進常委……”(馮村、魏剛:《成功的記者招待會》,《新聞記者》1987年第6期。)開誠布公的回答,比那些閃爍其詞的外交辭令,顯然更受歡迎,而且還能避免引起人們猜疑和以訛傳訛,體現了彭真實事求是、高度負責的工作作風及其對新聞工作的基本態度和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