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紅二十八軍在大別山三年游擊戰爭的歷史貢獻

姜廷玉
2013年04月23日14:3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四、紅二十八軍在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邊堅持三年游擊戰爭所體現出來的革命精神,成為大別山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鄂豫皖邊三年游擊戰爭,是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紅二十八軍和紅軍游擊隊在大別山區堅持鄂豫皖邊艱苦的三年游擊戰爭中所體現出來的革命精神,是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精神和大別山精神的組成部分。

如何總結和概括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精神,這些年來,一些專家學者進行了研究和探討。有的認為,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精神主要表現在:堅定的革命信念,百折不撓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有的將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精神概括為:獨立自主,善於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的精神﹔永遠忠於黨,理想與信念無比堅定的精神﹔不怕艱難困苦,永葆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始終高舉革命旗幟,斗爭永不停止的精神。還有的專家學者將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精神概括為24個字:堅定信念,艱苦奮斗,依靠群眾,團結和諧,浴血拼搏,百折不撓。還有的專家學者認為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精神是:革命信念堅定不移,勇於戰勝任何艱難困苦,視人民為“重生親父母”,前赴后繼勇於犧牲。這些都從不同角度闡釋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精神。

筆者認為,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精神和大別山精神的研究和概括,首先要論從史出,要從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和大別山斗爭的歷史中來總結和提煉其精神﹔其次要突出個性,提煉和總結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和大別山精神要突出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和大別山斗爭的特點,有其個性,要有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精神有不同之處﹔第三要體現當時的時代特點和語言特點,要有其鮮明的時代個性和語言個性,不能用具有今天新產生的語言進行概括,如改革、創新等具有鮮明現代個性的語言。

根據筆者對鄂豫皖邊游擊區三年游擊戰爭歷史的理解,鄂豫皖游擊區紅軍和游擊隊在大別山區堅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中所體現出來的革命精神,應包括以下幾個要素:

一是堅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在國民黨軍隊的重兵“清剿”和嚴密的經濟封鎖中,在極艱難困苦的環境下,在鄂豫皖黨組織領導下,鄂豫皖邊紅二十八軍和游擊隊指戰員忠誠於黨,堅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事業是正義的事業,正義的事業總是要勝利的,革命的前途是光明的。所以,不管形勢如何險惡,斗爭多麼殘酷,生活多麼艱苦,他們始終如一地在大別山堅持斗爭,使大別山紅旗不倒。

二是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精神。在三年游擊戰爭艱難困苦的日子裡,鄂豫皖邊紅二十八軍和和游擊隊被圍困在大別山的深山密林裡,晝伏夜行,風餐露宿,飢寒交迫,但他們不畏艱難困苦,與國民黨軍隊的軍事“清剿”和經濟封鎖進行斗爭。他們在大別山區浴血堅持,英勇奮戰,表現了不畏強敵,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三是獨立堅持、百折不撓的意志。中共鄂豫皖省委率領紅二十五軍長征后,留在鄂豫皖邊的紅軍和游擊隊,與黨中央、省委和主力紅軍失去了聯系,被國民黨重兵包圍、分割、封鎖,他們獨立堅持,自主作戰。在國民黨軍隊的反復“清剿”下,紅二十八軍和游擊隊雖然遭受了重大損失。但他們以百折不撓的意志在大別山頑強地堅持斗爭。

四是依靠群眾,善於斗爭的精神。鄂豫皖邊三年游擊戰爭,是群眾性的游擊戰爭,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援,紅軍和游擊隊就不能生存和發展,游擊戰爭就不能堅持。鄂豫皖邊紅二十八軍和游擊隊,在極端殘酷的反“清剿”斗爭中,依靠人民群眾,運用靈活的游擊戰術,打破國民黨軍的清剿。在國民黨軍的嚴密經濟封鎖下,紅軍和游擊隊依靠人民群眾,採取種種巧妙的辦法,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人民群眾舍生忘死支援、接濟紅軍和游擊隊,使紅二十八軍和游擊隊在大別山艱苦的環境中得以生存和發展。

紅二十八軍和游擊隊在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邊區堅持三年游擊戰爭所體現出來的革命精神,不僅是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豐富了大別山精神,成為大別山精神的重要內容。它不僅是紅四方面軍在鄂豫皖蘇區初步形成的大別山精神的延續,而且為大別山精神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基礎。

關於大別山精神的形成歷史,如果說在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和大革命時期處於醞釀階段的話,那麼在我黨領導的革命戰爭時期,大別山精神的形成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初步形成階段。從1927年11月黃麻起義到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撤離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歷時七年。主要是創建工農紅軍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紅軍進行反“圍剿”作戰﹔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先后撤離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

第二階段,豐富發展階段。從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撤離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到1937年10月經過國共談判達成南方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協議。歷時近三年。期間,重建紅二十八軍,反擊國民黨軍的軍事“清剿”和經濟封鎖,在極端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堅持了三年的游擊戰爭。

第三階段,進一步發展完善階段。從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到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歷時8年。我黨在創建了鄂豫抗日挺進縱隊等抗日武裝,后來發展為新四軍五師,堅持在大別山區抗戰,建立了中原抗日根據地。

第四階段,完全形成階段。從1945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后到1949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歷時四年。其中最突出的重大的歷史事件是1946年的中原突圍和1947年的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經過上述幾個歷史階段,大別山精神在大別山革命斗爭的歷史中逐步形成。

大別山精神,與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已成為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精神財富。它對於我們堅定革命的理想信念,發揚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弘揚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優良作風,加強廣大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鍛煉,激勵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特別是大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①] 2013年4月20日在《大別山革命史與干部黨性修養研討會》上宣讀的論文。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姜廷玉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