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紅二十八軍堅持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邊三年游擊戰爭的歷史貢獻與特點[①]
——兼談大別山精神的形成與時代價值
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率領紅二十五軍長征后,鄂豫皖省委常委高敬亭率領留在鄂豫皖邊區的紅軍和游擊隊,重新組建了紅二十八軍。在與黨中央和鄂豫皖省委失去聯系的情況下,高敬亭率領紅二十八軍和紅軍游擊隊在大別山區,從實際出發,採取正確的政策和策略,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挫敗國民黨軍的多次“清剿”,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獨立自主地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使大別山紅旗不倒。
紅二十八軍在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邊堅持的三年游擊戰爭,是大別山革命斗爭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它保存了革命骨干力量和戰略支點,擴大了黨在大別山的政治影響,為黨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在大別山開展革命戰爭奠定了基礎。它所體現出來的革命精神,成為大別山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永遠激勵大別山兒女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一、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邊三年游擊戰爭的重要歷史地位和貢獻
中共鄂豫皖黨組織和高敬亭領導紅二十八軍和紅軍游擊隊,在鄂豫皖邊區堅持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鄂豫皖邊游擊區位於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的大別山區,是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十五塊游擊區中較大的一塊游擊區。主要包括河南的固始、商城、潢川、經扶(今新縣)、羅山、信陽﹔湖北的黃梅、廣濟、蘄春、浠水、黃岡、英山、羅田、麻城、黃安(今紅安)、黃陂、孝感、禮山(今大悟)﹔安徽的霍邱、六安、立煌(今金寨)、霍山、舒城、岳西、潛山、太湖、宿鬆等近30個縣。其活動區域曾擴大到45個縣。
鄂豫皖邊游擊區東接江淮平原,西扼平漢鐵路,南臨長江,北連淮河,大別山脈雄峙中央,地勢險要,扼水陸交通要道,可北鎮國民黨河南省南大門信陽﹔南遏國民黨湖北省府武漢﹔東迫國民黨安徽省府安慶。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
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邊游擊區是南方8省15個游擊區主要的游擊區之一,鄂豫皖邊三年游擊戰爭是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由於鄂豫皖邊游擊區主要領導人高敬亭被錯殺,對於鄂豫皖邊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未能給予正確評價。
隨著高敬亭的平反和黨的實事求是路線的恢復,對鄂豫皖邊三年游擊戰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應給予充分的肯定和客觀的評價。筆者感到,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邊三年游擊戰爭的歷史功績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它在大別山地區牽制和吸引了大量國民黨軍隊,有力地掩護和策應了紅二十五軍和中央紅軍等主力紅軍的戰略轉移,並給進犯大別山區的國民黨軍以打擊,挫敗其多次重兵“清剿”。
第二,它在大別山區極其艱苦的斗爭中,保存了紅二十八軍和一些紅軍游擊隊等骨干力量,鍛煉出黨領導下的一支堅強的革命武裝,堅持大別山紅旗不倒。
第三,在鄂、豫、皖三省保存了革命的戰略支點,在大別山地區擴大了共產黨的政治影響,為爾后在大別山地區開展革命斗爭,准備了最重要的條件。
第四,全國抗戰爆發后,堅持大別山斗爭的紅二十八軍和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之一部,成為馳騁長江以北抗戰的重要力量,為堅持華中抗戰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五,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邊三年游擊戰爭,積累了寶貴的游擊戰爭經驗,豐富和發展了人民軍隊的革命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
【更多內容請進入黨史頻道】
高清組圖:紀念胡耀邦逝世24周年
周恩來的家庭餐桌和飲食習慣:西花廳廚師安振常訪談
解密:戴笠掌管的“忠義救國軍”來龍去脈
【黨史周刊】毛澤東晚年緣何幾次慟哭?
解密:鄧小平晚年思考了哪幾個問題?
【新書推薦】葉永烈《他影響了中國——陳雲全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