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周刊模板--党史频道--人民网

 

 

西花厅厨师谈周恩来的家庭餐桌和饮食习惯
  通常情况下,总理的早餐是一杯豆浆,或者牛奶麦片。主食是黄油面包,把面包片放在电炉子上烤一下,把黄油抹上去后再烤一下,让黄油渗进面包里,面包就酥了……[详细]
解密:谁是毛泽东心目中的“关云长”?
  在井冈山斗争的光辉史册上,有一个众人熟悉的名字,他就是为开创和保卫井冈山根据地而牺牲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红五军参谋长张子清。在井冈山斗争的烈士名录中,他是红军最高级别的指挥员之一。张子清,1901年4月生,湖南省益阳县人…[详细]
许世友:喋血孟良崮 勇夺济南府
  许世友在红四方面军出身的上将中间,年龄大,入党早,资历老,是红四方面军出身的上将中最早当连长、营长的人,最早建功、最早出名的人,因性情暴烈、作战勇猛而闻名全军。许世友不但领兵打仗勇猛顽强,而且他本身的武艺也相当高强,在战场上经常是冲锋陷阵,一马当先…[详细]
追忆一代战将钟伟
  钟伟是解放军中一位极富个性的将领,被称为中国的“巴顿将军”。1945年11月,时任新四军三师第十旅旅长的钟伟挥师。随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挺进东北。1947年2月,新四军三师被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刘震任司令员,第十旅被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第五师,钟伟任师长…[详细]
南山有幸埋忠骨——寻访重庆空军抗战纪念园
  纪念园原名“空军坟”,这里安葬着1938年起到抗战胜利期间牺牲的部分中外空军将士,其中包括部分即“飞虎队”成员…[详细]
“掌上千秋史”:历史学者毛泽东
  毛泽东是一位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政治人物。他的政治成功,与他的历史学素养有直接的关系。他对于历史的关心、重视和熟悉,超过许多政治家。他对于历史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借用斯诺对他“一位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的评价,我们也可以称他为“历史学者”…[详细]
讲解烈士故事18年
  对于70年前发生在家乡土地上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吴晓燕从小耳濡目染,乡亲们绘声绘色的讲述及抗日歌曲的争相传唱在她心底留下深深烙印。父亲是退伍军人,家里自然少不了革命战争方面的书籍。高中毕业后,当时的陵园负责人找到她,说陵园没有讲解员,你口才好,就来陵园吧…[详细]
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战斗标语
  近两年,我们为编写“长征文化系列丛书”,多次深入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川、滇、黔地区,踏访数十个战斗遗址和纪念场馆,寻根伟大的长征精神,挖掘长征先进军事文化,接触到上万条当年红军书写的战斗标语。这些战斗遗址和纪念场馆犹如一座座历史丰碑,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详细]
他们破译了日军密码
  最近,有一系列抗战剧上演,其中有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亮点,那就是在关键时刻破译日军的密码,从而使我军转败为胜。回读辉煌的抗战史册,你会发现这绝非虚构…[详细]
毛主席和面点师握手
  北京饭店承办了“开国第一宴”,北京饭店的菜品因而名闻天下。周恩来总理曾用北京饭店中餐的川、广、淮、谭四大名菜和俄式法式西餐大菜宴请过尼克松、田中角荣、赫鲁晓夫、西哈努克等很多国家的领导人。但是,未被世人所熟知的北京饭店另一绝技是炉火纯青的中餐面点烹饪…[详细]
解密:戴笠掌管的“忠义救国军”来龙去脉
  所谓“忠义救国军”,在全国可以说男女老幼皆知,许多人也是从现代京剧《沙家浜》里得知“忠义救国军”一词的。在这里,笔者试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的角度谈谈“忠义救国军”的由来。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后,为了加强组织领导广大民众支持作战,蒋介石于9月4日电令成立…[详细]
“排炮不动,必是十纵”——华野十纵恶战睢杞
  开封战役刚刚结束,睢杞战役又打响了。华野首长根据敌情,定下了阻击一路强敌、围歼一路弱敌的战役决心:以叶飞指挥由第一、四、六纵队及特纵组成的突击集团,隐蔽集结于睢县、杞县、太康之间和民权地区,实行南北夹击,围歼区寿年兵团;令从上蔡地区北上归建的第十纵队…[详细]
周恩来与基辛格密谈中的台湾问题及日本因素
  为筹备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事宜,1971年夏,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秘密晤谈…[详细]
“文革”期间中国政府对港澳市场供应情况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大跃进”运动和浮夸风等的影响,内地对港澳供应面临严重困难。在此情况下,中国政府采取强有力措施,克服了货源不足的问题,迅速恢复了对港澳市场的稳定供应;同时坚持标本兼治,建设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完善配额管理制度…[详细]
周恩来历史贡献:开启中非关系的两个里程碑
  在新中国发展对非洲关系的历史上,万隆会议和周恩来访问非洲十国是两个重要的里程碑,对开启和发展中非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新中国外交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周恩来在浇铸这两个里程碑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和判断…[详细]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是否为胡乔木所写?
  有文章仅凭刘少奇的批语就断定《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不是胡乔木为刘少奇写的讲话稿,说服力不够。《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除公布刘少奇的批语之外,还公布了刘少奇为报送《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给毛泽东的信,从中可以看出,刘少奇对《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修改的次数是两次…[详细]
 





我要发表留言(现有留言: 条)
  • 匿名发表  署名:
  • 验证码:

  •    
  • 留言须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