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3年4月27日,汪道涵(左)與辜振甫在新加坡歷史性握手。 中新資料圖片
今天是海峽兩岸“汪辜會談”20周年紀念日。汪辜會談舉行的1993年,被台媒稱為“兩岸元年”。
這之后,在急遽變化的兩岸關系交往中,海協海基兩會商談繼續堅持到1998年,就宣告中斷了。一直到2008年,兩岸制度性協商才再度起航。此時,原“經濟部長”江丙坤已變身海基會董事長。當年爭議未果的“台商投資保障協定”,就是在江丙坤任內與海協會以“海峽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形式簽訂的。大陸廠商到台灣投資,也有限度做了一些開放。
政治協商仍然敏感,但兩岸交流的前景光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26日在“汪辜會談”20周年紀念活動上表示,“汪辜會談”彰顯了“九二共識”作為兩岸協商基礎的重要地位,其揭示的以對話取代對抗、以協商促進合作的精神,依然啟迪著兩岸關系的現實和未來。
1993年4月27日,一大早,新加坡海皇大廈外就聚集了專程從台灣趕來的民進黨“反對統一會談宣達團”成員,靜坐抗議。他們舉著“堅持一中一台,反對國共會談”的標語,並在大陸海協會會長汪道涵等人抵達現場時,將“台獨”的小冊子遞了上去。“但汪未加理會,隨后標語也被星國(新加坡)警力人員沒收,全部活動歷時廿余分鐘,在平和的氣氛中結束。”台灣《中國時報》在次日的報道中稱。
這只是汪辜會談外圍的一個小小花絮。面對兩岸四十年來首次正式晤談,台灣島內,在野的民進黨情緒復雜,中央黨部表達對前往新加坡抗議的宣達團既不支持也不反對的立場﹔執政的國民黨則處處提防,讓談判不至於觸碰政治議題。大陸方面,則有意無意間,表達出和平統一的願望。
20年,兩年關系有進有退。汪辜會談次年,發生在浙江千島湖的台灣游客遇害事件,讓剛剛建構起來的兩岸友好氛圍,又降至冰點。緊接著,李登輝拋出“兩國論”,而大陸也在台灣“大選”時進行了導彈演習,緊張情勢進一步加劇。一直到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訪陸的破冰之旅,才重新拉抬起兩岸順風順水的行情。汪辜會談重要當事人的態度,也在這二十年間發生了重大變化,“民進黨反對統一會談宣達團”團長施明德2008年在接受南都專訪時表示,要重點改善兩岸人民之間的感情,他對兩岸經貿交流已無排斥之心。彼時致力於兩岸建立正常關系的“陸委會”原主委黃昆輝,則早已退出國民黨,成為鼓吹“台獨”的台聯黨主席,長期杯葛兩岸談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