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兩次“汪辜會談”始末

洪夢
2013年04月27日08:1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兩次“汪辜會談”始末

1949年以來,由於兩岸的政治隔絕,兩岸民間交往衍生出的諸多棘手問題亟待解決。為了化解恩怨,達成共融,兩岸涌現出一批懷有家國情懷、報國理想的有識之士,為國家統一、同胞福祉而努力奔走。其中,20年前兩位老者汪道涵與辜振甫的握手便牽動了億萬中國人的心弦。

神秘客人來訪

1990年4月,上海的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接待了一位來自台灣地區的客人台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的弟子張尚德教授。張尚德是台灣地區著名的禪門宗師,此行有意在內地委托一家印刷廠印制禪學研究書籍,並進行這方面的學術交流。同時,他更是帶了巨額投資意向而來,欲尋與上海市主要領導會面的機會。幾經周折,他終於與年高德劭,曾任上海市委書記、市長的汪道涵聯系上。

4月26日上午9時,張尚德在華僑飯店9樓鬆鶴廳作了一天的報告。下午4點半,在報告會接近尾聲時,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研究所所長丁禎彥接到消息,汪道涵到臨會場了。

華僑飯店即刻安排工作人員用最短的時間將大宴會廳隔出一間小會客廳,並將汪道涵、馮契(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張尚德引入會客廳……此刻,一位儒宦(原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周瑞金在回憶錄中對汪老的尊稱)、一位哲人和一位禪師開始了兩岸歷史性的對話。三位先生的對話主旨從佛學、禪宗、投資中國傳統文化、天地、祖宗孫中山、博愛、天下為公制度、主義、信仰和解、家和、國興漸漸地進入了兩岸關系……汪道涵談得興趣盎然,原打算一個小時的會見又延續了半個小時。最后,他風趣地笑吟了一首客家民謠贈張尚德的秘書(吳秘書祖籍系廣東梅縣客家人):“臨別贈送酒一杯,望君早日衣錦歸﹔路邊花兒切莫採,家中還有一枝梅。”

這次上海會面之后,兩岸加快了民間交往的步伐。

1990年11月21日,為應付兩岸關系發展的需要以及推行有限的大陸政策,台灣當局成立了“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並於1991年3月9日正式挂牌工作。

出任海基會首任董事長的是國民黨中常委、台水泥業巨富辜振甫。辜振甫成長於中華文化孕育下的家庭,是唱著京戲、吟著《論語》長大的。因此,他的“一個中國”之報國情結從年輕時建立,之后日甚。

在海基會成立一年后,1991年12月16日,大陸社會團體法人性質的民間團體“海峽兩岸關系協會”(簡稱海協會)在北京成立。汪道涵被選為海協會首任會長。

汪、辜兩位老人,當年都已年過七旬,他們不但有非凡的歷史背景,而且還與兩岸高層有著密切的關系。他們的特殊職業身份絕不僅僅限於海基會董事長和海協會會長的民間頭銜,“他們幾乎分別代表了國共兩黨的意願”。

至此,兩岸翻開了歷史新篇,“兩會”成立后,充分發揮了溝通化解的橋梁作用。

(責編:王新玲、孫琳)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