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5年,隴若蘭代表西南民族學院在北京參加國家民委教育司主持編寫的“各民院統一使用教材”,與到京開會的李長猛於天安門前合影留念。

1958年,永建縣與巍山縣合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李長猛主管修建該縣的“福慶水庫”,在慶功會上講話。

1980年,李長猛到彝族村寨訪問調研。 均為資料圖片
他出身於一個貧困的回族家庭,而她則是彝族國民黨高級將領的女兒。他們因民族解放事業而牽手,為民族發展事業一起奮斗,他們是一對真正的革命夫妻。他們就是李長猛與隴若蘭——
有勇有謀,建功魯甸解放
1921年,李長猛出生在雲南昭通一個貧苦的回族家庭。小時候,母親希望他去清真寺念經,將來成為一名阿訇,而李長猛更想讀書,成為一個有文化、有思想的人。
1936年,李長猛在昭通中學讀書期間,受到愛國進步思想的熏陶。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后,李長猛和同學一起,到街頭、農村進行抗日宣傳,號召各族人民團結起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並開展募捐支前的活動。1939年,李長猛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雲南回族中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之后,他從事過地下工作及學生運動,還在山區打過游擊。
1949年8月,雲南全省解放前夕,李長猛被調往中共滇東北地委任委員兼群工部長。此時,昭通的工作局面尚未完全打開,為此,地委決定派滇桂黔邊縱的一個團渡過牛欄江去發動群眾,組建部隊,形成游擊區,選擇時機解放昭通。
昭通是曾任雲南省主席的龍雲的家鄉,當時,他的三兒子龍純曾就盤踞在巧家一帶。龍純曾仰仗著父親這棵“參天大樹”,在烏蒙山區的彝族同胞中有一定的影響力。離開滇軍后,他糾集了一伙地方勢力,打出“西南人民革命軍尹武縱隊”旗號,自任司令。此前,已流亡香港的龍雲一直由中共地下黨員張增智策動起義,因而,組織上決定讓李長猛冒名張增智,前去巧家與龍純曾談判。
考慮到要與彝族同胞進行思想上的溝通,李長猛要求帶著隴若蘭一塊兒去巧家。隴若蘭在彝族群眾中頗有聲望,且曾經協助策反過龍盧集團中舉足輕重的60軍21師在長春的起義,因而有對敵工作的經驗。隴若蘭回憶說:“因為我在彝族群眾中有一定影響力,而且跟龍純曾他們家是親戚,所以組織派我先去進行說服工作。到了那裡,我才了解龍純曾是白天睡覺,晚上處理事務。於是,晚上我跟他以聊天的形式講了我父親起義的前前后后。我告訴他要相信共產黨,跟著共產黨走才是正確的、有希望的道路。”
正式談判時,李長猛提出3個條件,一是龍純曾派兩個團到沾益前線支援解放軍,二是派兵攻打貴州威寧,三是不得與解放軍發生沖突,為解放昭通的解放軍讓出道路。經過再三考慮,龍純曾同意隻接受第三個條件,顯然他還想繼續雄霸一方。盡管談判沒有取得成功,但李長猛走后,龍純曾手下的兩個團還是迫於形勢開往會澤宣布了起義。
李長猛結束談判從巧家返回者海后,根據時局發展需要,兼任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滇黔桂邊區縱隊第六支隊新編32團黨委書記。這樣一支新生的游擊力量,為一舉解放昭通提供了保障。
11月下旬,李長猛親率32團1個營進駐桃源鎮,大張旗鼓地成立了“桃源鎮解放委員會”。中共巧家縣委派出的1個營和會澤方面派來的1個連也先后到達桃源,兵力部署到魯甸縣城外圍,依托文屏山形成了東南西三方包圍的態勢。為了實現魯甸縣城的和平解放,李長猛利用關系順利進入縣城,見到了縣長田福武,宣講和平解放政策,要求縣裡的各方武裝放下武器,迎接解放大軍進城。就這樣,魯甸縣城未放一槍一炮就實現了解放。此時,上級專門從昭通組織了100多名中學生來到魯甸,協助新生政權的建立工作。李長猛將這些學生組建成宣傳工作隊,交由團政治部主任朱君毅負責,做群眾的思想工作,提高群眾的思想覺悟。在受苦民眾的強烈要求下,六支隊從嚴懲治了兩名稱霸一方的土豪劣紳,更是受到了群眾的擁戴。
1950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43師129團的1個營正式進駐魯甸,4月1日,昭通專員公署接管代表李劍秋派周璽前往魯甸接管縣政府,同時廢除國民黨黨部。此后,相繼成立了中共魯甸縣委和縣人民政府,開始征糧、剿匪和建政工作,新中國的魯甸縣地方政權從此誕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