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充分體現了“有理、有利、有節”原則
對這一段中國外交最強硬的時期進行評價,歸根到底要看這種強硬外交所產生的效果好不好。1968年春,毛澤東在一次會議上感慨地說:“我們現在孤立了,沒有人理我們了。”可見,上世紀60年代中國外交的空前強硬,其后果是造成中國在世界上的極端孤立。
我們不能隻看外交行為的“軟”或“硬”,而必須透過現象看實質,分析外交現象或策略手段所反映的戰略意圖和基本外交目的,而且要有一套評估外交行為的恰當標准。有理、有利、有節,就是我們對中國外交 “軟”或者“硬”進行評判的正確標准。有理是指中國外交“軟”或“硬”的理由是否充分:第一,是否基於國家利益特別是核心利益,包括主權利益、安全利益和發展利益﹔第二,是不是符合道義准則,比如周恩來所倡導的“友好當先,抵抗在后”、“決不開第一槍”原則,以及毛澤東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自衛方針。有利是指中國外交“軟”或“硬”所依據的客觀形勢,特別是在力量對比上是否佔據優勢,能否掌握戰略主動權,有沒有一套靈活的策略手段,能否達到預期目的等。有節是指中國外交“軟”或“硬”都要有所節制,有底線和頂線,強調量力而行、循序漸進,遵循中庸之道。在衡量外交的“軟”或“硬”時,要掌握道義與利益、柔和與剛強、戰略與策略、目的與手段間的辯証關系,要領悟以柔克剛的外交藝術。
一個國家陷入孤立境地,恰恰違背了外交的主要目的,即與世界上盡可能多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和保持友好合作關系,開展安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孤立狀態更不符合外交的基本戰略目標,即為內政服務,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特別是和平的國際環境。
國內許多人認為,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外交在處理許多問題上,包括處置中日釣魚島主權爭端問題上的軟弱,主要是因為執行了鄧小平倡導的“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戰略方針。實際上,“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正是充分體現了毛澤東“有理、有利、有節”原則。也正是因為遵循了這個外交方針,才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使中國更好地抓住了戰略機遇期,實現迅速騰飛。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中國外交研究室主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