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20世紀60年代中國外交最強硬的時期進行評價,歸根到底要看這種強硬外交所產生的效果好不好。1968年春,毛澤東在一次會議上感慨地說:“我們現在孤立了,沒有人理我們了”
如何看待國內外關於中國政府外交“軟”與“硬”的對立觀點?我認為,評價中國外交的標准應是有理、有利、有節。以此分析20世紀60年代這個不少人眼中中國外交的最“硬”時期,可以幫助我們總結歷史經驗,樹立正確的外交觀。
全方位強硬的外交時期
從1960年開始到1969年,在毛澤東的主導下,中國外交基本上是全方位的強硬,在繼續“反帝”,特別是反美之外,又開始“反修”,同“社會主義老大哥”蘇聯展開尖銳對抗,還在邊界問題上同印度發生沖突。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外交失控,但中國同時又對阿爾巴尼亞、越南等國給予了無私、全面的援助。這些外交行為是否符合“有理、有利、有節”方針呢?
首先,對蘇外交。從1956年蘇共二十大開始,中蘇兩黨意識形態分歧就已經顯現出來。到了1960年,中蘇分歧和矛盾公開化,蘇聯甚至採取了惡化兩國關系的經濟措施,並在國際共產黨的會議上繼續組織對中國的圍攻。面對蘇共的大國沙文主義,以毛澤東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進行了堅決的反擊,並連續發表九篇文章開展大論戰,要在國際共運陣營中從思想上到組織上與蘇共劃清界限。毛澤東領導的對蘇外交斗爭是“有理”的,主要因為蘇共的做法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利益和戰略利益,而且中方也在發生邊境武裝沖突時執行了毛澤東制定的自衛方針。但是,在這場激烈的對蘇外交中,中方並不具備力量上的比較優勢,策略手段更是生硬。如在對蘇論戰方面沒有留下回旋余地,從而使中國失去了改善自身處境的某些機會,同時對蘇外交的戰略目標太高,一度想取代蘇共在國際共運中的領導地位,充當世界革命的旗手。中蘇兩黨及兩國關系破裂后,中共中央“以蘇劃線”,導致中國與其他很多社會主義國家的關系也極不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