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魯迅讀書的辯証法

2013年05月13日14:22   來源:人民政協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在讀書中掌握傳承與創新

魯迅是一位具有天馬行空精神的文化大師。這種精神也就是當今時代熱切呼喚的創新精神。據說,天馬是漢武帝時從西域大宛國得到的一匹汗血馬,它能在空中奔馳,氣勢豪放,不受約束。魯迅在《〈苦悶的象征〉引言》中說:“非有天馬行空似的大精神,即無大藝術的產生。”魯迅認為,天馬行空的精神就是一種跟萎靡錮蔽決不調和的精神,就是一種沖破一切傳統思想和手法的精神。在《中國小說史略》中,魯迅對於單純模仿前人之作的志怪小說以及公案小說評價極低,就是因為這些作品隻有因襲而無創新。

魯迅的天馬行空精神當然主要表現在文學創作領域。比如魯迅創作的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就沒有停留在對日記小說體裁的移植仿效,而是把果戈理同名小說中對平庸弱小人物的同情提升到了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弊害的新高度。文末的“救救孩子”,也並非一個精神受虐者個人的呼救之聲,而成為了對整個封建體制的反叛之聲。這樣的作品,就是周作人所說的“創造的模擬”。魯迅創作歷史小說是以博考文獻為基礎的,但由於他執著於現實戰斗,所以以古喻今,古今雜糅,運用了相當於當下影視界視為新潮前衛的穿越手法。魯迅《故事新編》的創作實踐証明,一個沒有創新精神的作家,同時也必將喪失傳承傳統的能力。至於在小說創作中把農民和其他弱勢群體作為關注對象和表現中心,打破了中國傳統小說中以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為中心的格局,這也是在內容上的一種創新。

魯迅小說創作的創新精神同時表現在藝術形式上。早在1923年10月8日,雁冰(茅盾)就在《時事新報·學燈》上發表了《讀〈吶喊〉》一文,指出“在中國新文壇上,魯迅常常是創造‘新形式’的先鋒﹔《吶喊》裡的十多篇小說幾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而這些新形式又莫不給青年作者以極大的影響,必然有多數人跟上去試驗。”雁冰這一論述,不僅指出了魯迅小說在形式上的創新意義,而且指出了魯迅這一創新對后繼者的啟示和帶動。文學作品的形式,包括了體裁、格式、手法、風格、韻律諸要素。雁冰的上述評價側重於文學體裁,這是獨具慧眼的。三年后,作家黎錦明在《論體裁描寫與中國新文藝》一文中指出魯迅是一位“文體家”,魯迅深以為然,有空谷足音之感。

魯迅的創新精神當然也表現在小說創作之外,比如雜文創作。中國的傳統雜文(主要是指議論色彩比較濃厚的“雜說”)和西方的“隨筆”是魯迅雜文的中外文化淵源。為了能夠迅速反映急劇變化的現實,增強文章的感染力,魯迅又在這種本質上屬於散文的體裁中融入了詩與政論的因素,從而使這種體裁在魯迅手中成為了一種全新的創造。又如魯迅舊體詩詞對前人的超越,是連他當年的論敵也不能不承認的事實。著名南社詩人林庚白曾經寫詩謾罵,說魯迅是“刀筆酸儒浪得名,略諳日語果何成?挾持譯本欺年少,壟斷書坊是學氓!”但他真正讀到魯迅的七律《慣於長夜過春時》和七絕《悼丁君》之后,也承認魯迅的舊體詩詞“不假雕琢,耐人尋味”,甚至認為魯詩的工力“突過義山”,即超越了唐代大詩人李商隱(《孑樓詩詞話》,第128頁,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重版)此外,魯迅的創新精神還表現在學術領域、美術領域、翻譯領域。受時間限制,不一一展開。魯迅的創新精神,正是當今時代熱切呼喚的時代精神。

(責編:常雪梅、王新玲)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