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鮮為人知的的“黑龍江建設兵團”

王作東
2013年05月13日16:0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二、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屯墾戍邊作用

從1968年底到1969年初,兵團司令部依據作戰預案,按中國人民解放軍乙種步兵師編制標准,組建戰備值班營35個,每個步兵營編制500余人。按照作戰方向任務組建的戰備值班營,在北安、黑河方向,兵團一師6個營﹔在鶴崗、蘿北方向,兵團二師8個營﹔在寶清、饒河方向,兵團三師5個營﹔在牡丹江、密山方向,兵團四師9個營﹔在雙山、齊齊哈爾方向,兵團五師3個營﹔在饒河、撫遠方向,兵團六師4個營。兵團戰備值班總人數達2.2萬余人。共裝備步槍8000余支、沖鋒槍4000余支、輕機槍630挺、“12.7”高射機槍45挺、“60”迫擊炮210門、“82”迫擊炮110門、“75”無后坐力反坦克炮130門、“76”加農炮30門、火箭筒320具以及部分輕武器。

1970年底,沈陽軍區進一步加強了兵團戍邊建設步伐。在原武裝力量的基礎上,又組建了一個步兵團(二十六團),駐佳木斯萬寶地區﹔在湯原組建炮團(六十三團)﹔在大慶以及兵團和各師司令部駐地等重要目標區,分別組建了21個高炮連、8個警通連,武裝人員遞增到4萬人,補充重機槍234挺、“37”高炮84門、“122”榴彈炮18門,進一步增強了兵團的戍邊力量。

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是准軍事組織,為了保密起見,兵團為所屬6個師分別用“建“設”“鋼”“鐵”“邊”“防”六個字編了信箱,即一師為“建字100信箱”,二師為“設字200信箱”,三師為“鋼字300信箱”,四師為“鐵字400信箱”,五師為“邊字500信箱”,六師為“防字600信箱”。各團依本師分配的順序號形成自己的對外稱呼,如四師四十團對外稱“鐵字408信箱”,團屬各連對外均稱“分隊”。如四師四十團十二連,對外稱“鐵字408信箱52分隊”。

兵團各戰備值班部隊組建后,利用農閑和冬季,抓緊對武裝戰士進行必須的戰術、技術基礎訓練,保証戰士在具備戰時需要的基本素質。如射擊、投彈、刺殺、爆破、土工作業、“三打”(打飛機、打坦克、打空降)、“三防”(防原子、防化學、防細菌)等。期間特別重視對班長、排長和技術骨干的集中輪訓。從1969年至1972年,僅兵團和各師在教導隊辦培訓班就達210期,訓練干部2154人,培訓骨干2萬余人次。1970年11月24日,毛澤東主席向全軍發出“不當老爺兵”,進行野營拉練的號召。全軍各部隊迅速掀起野營訓練熱潮。兵團二師(寶泉嶺)、三師(紅興隆)、四師(密山)各組建了1 500人的武裝拉練團,進行1個月的冬季千裡野營拉練。

1971年,兵團進一步加強了武裝部隊的力量,擴編武裝連隊130余個,武裝總人數達到7萬余人,並本著“平戰結合”的原則,加快了戰備建設步伐。兵團6個師的后方基地建設初具規模。建設戰備倉庫、宿舍、醫院2.5萬多平方米,永備作戰坑道500余米。在邊境地區前沿要點,構筑了相當數量的野戰工事和戰斗連隊(村)。構筑守備工事,加強有線和無線通信建設,在防區內增修機動道路5500公裡,基本保証了屯墾戍邊的需要。

1969年初,兵團成立后不久便組建了兵團第六師,新建4個團,全力開發位於三江平原腹地的撫遠荒原。當年墾荒6萬余畝,1970年達到15萬畝,生產糧食480萬公斤,上交商品糧51萬公斤。加上其他師團的努力,兵團兩年開荒約200萬畝。1972年,根據屯墾戍邊的實際需要,兵團經報請中央、國務院批准,經鐵道部天津第三鐵道設計院唐山勘測大隊勘測,由哈爾濱鐵路局組織建設,兵團三師、六師組織施工,建設了由集賢縣福利屯至六十團(今前進農場)的鐵路。此段路全程226.6公裡,從1974年開工,到1976年建成,成為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條為屯墾戍邊服務的鐵路動脈。

如果把1958年王震將軍率10萬轉業官兵進軍廣袤的三江平原、嫩江平原視為是在上進行的新中國成立之后的第一次對“北大荒”的大規模開發,那麼兵團的組建,特別是以來自全國各大城市的幾十萬知識青年為主要力量的兵團戰士的屯墾戍邊活動,則是掀起了新一輪開發“北大荒”的熱潮。這次重大的行動,不僅進一步鞏固了東北邊防,而且為“北大荒”變為祖國的“北大倉”增強中國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做出了難以磨滅的貢獻。

(責編:孫琳、王新玲)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