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皮定均與張力雄的生死之交

張軍光(安徽)
2013年05月20日13:3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中原突圍,生死離別

抗日戰爭勝利后,八路軍第三五九旅、河南(嵩岳)軍區和新四軍第五師於1945年10月在桐柏地區會師,成立中原局和中原軍區。

中原軍區下轄江漢、鄂東、河南3個軍區和第一、第二2個野戰縱隊。皮定均任第一縱隊第一旅旅長,張力雄任第三旅政委。2個旅都是中原軍區的主力,兵強馬壯,齊裝滿員,每個旅有7000余人。

中原位於全國心腹地帶,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蔣介石將中原解放軍視為心腹大患,必欲殲滅而后快。

1946年初,國民黨30多萬軍隊把中原軍區6萬余部隊,圍困在以湖北省大悟縣宣化店鎮為中心,方圓不足100公裡,人口僅40多萬的狹長地區。國民黨反動派叫囂:要聚殲中原解放軍,重演第二次“皖南事變”。

6月中旬,蔣介石調集7個整編師,組成進攻中原解放軍的第一線部隊,任命劉峙為總指揮。限於6月22日前完成秘密包圍,26日開始實施圍攻,7月1日發起總攻擊,“48小時內一舉包圍殲滅”中原解放軍主力。

十萬火急中,6月23日,中共中央急電中原局:

“21日電悉。所見甚是,同意立即突圍,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顧慮,生存第一,勝利第一。”

中原軍區召開緊急軍事會議,決定兵分兩路立即從西面突圍:中原軍區司令員李先念等率北路軍,經豫南向西突圍。中原軍區副司令員王樹聲等率南路軍,經鄂中向西突圍。

第一縱隊在潑陂河召開突圍前的最后一次會議,決定以第一旅作掩護,保障主力突圍的后側安全,完成任務后,一旅自行選擇突圍方向。這是在敵人重兵壓境的情況下,為了確保主力部隊和機關安全轉移,不得已作出的丟車保帥的決定。

皮定均臨危受命,義無反顧,向王樹聲發出鏗鏘誓言:“請首長放心,我們堅決完成任務。”

王樹聲做了最壞的准備,他悄悄告訴皮定均:“旅的幾個領導干部,每人准備一套便衣。”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第一旅要以7000余眾,阻擊國民黨軍隊的30萬大軍,張力雄深知此役凶多吉少,心中暗暗為老戰友和一旅的安全擔憂。會議結束后,大家匆匆走出會場。想到今后不知是否還能再見,張力雄動情地喊了一聲:“皮司令!”兩人眼含熱淚對視良久,然后緊緊相擁,互相勉勵一定要突出重圍。之后,他倆分別在彼此的筆記本上留言:“活著的要給犧牲的送花圈、開追悼會。”

此后,皮定均率第一旅採用疑兵之計,調動國民黨軍隊朝錯誤方向進攻,經過連續3天的頑強阻擊,中原軍區主力比較順利地越過平漢鐵路向西突圍。皮定均以一旅之眾和數十倍於己之敵周旋24天,橫越鄂豫皖3省,行程750余公裡,進行大小戰斗20余次,終於粉碎了敵人的圍追堵截,全旅以3個團5000人的完整建制於7月12日到達蘇皖解放區,與華中軍區部隊會師,創造了震撼中外的中原突圍成功戰例。

此役在毛澤東心中留下了極深的印象。1955年,人民解放軍評定軍銜時,毛澤東破例批示:“皮有功、少晉中。”開國將軍中享此殊榮的僅有陳賡與皮定均兩人。

在皮定均率部阻擊敵人之際,張力雄則率第三旅隨南路軍向西突圍,先后血戰平漢鐵路,強渡襄河,經過近一個月的頑強戰斗,部隊也成功突圍。蔣介石圍殲中原部隊的企圖徹底失敗。

兩年后,皮定均和張力雄重逢在淮海戰場,再次相見時,談到中原突圍互相在筆記本上留言一事,兩人哈哈大笑,感慨不已。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