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江澤民卸任后,回顧在任歲月說了什麼?

戚義明
2013年05月24日10:5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原題:江澤民的歷史責任感

[摘要]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江澤民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帶領全黨有條不紊、卓有成效地開展工作。他提出高舉鄧小平理論的旗幟不動搖,還根據實踐發展和形勢需要,對跨世紀的中國的發展目標、發展步驟、發展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在世紀之交,他再次體現出一名成熟政治家的歷史責任感和巨大的政治勇氣,創造性地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后,在中央軍委主席崗位上,他把軍隊建設的一些大事定下來,為軍隊的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臨危受命:“我一定做到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1989年政治風波后,江澤民臨危受命,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對此,他並沒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本來他准備從上海市委書記任上退休后,到母校上海交通大學任教,並已做了一些准備工作。然而現在一切都要重新打算。面對中央集體的決定,面對老一輩革命家和全黨同志的信任,他決定勇敢地承擔起歷史的責任。赴中央工作后,他對鄧小平明確表示:黨和人民把我放到這個位置上,我一定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一定做到“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清代政治家、虎門銷煙英雄林則徐所寫《赴戍登程口佔示家人》中的兩句詩。江澤民在離開上海去北京赴任前,他的老領導、老朋友汪道涵也曾以此詩句相贈。為了國家和民族,一個有擔當的人不會因個人得失和利害而逃避自己的歷史責任,林則徐的這種精神激勵著江澤民。在他就任總書記后,大學時代的老師顧毓琇寫信祝賀。江澤民在復函中,再次引用林則徐的這首詩表明心跡,坦陳了一位共產黨人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願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貢獻一切的偉大胸懷。

十三屆四中全會后的三年中,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江澤民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帶領全黨同志有條不紊、卓有成效地開展工作。在當時國內形勢趨於穩定、中央領導機構剛剛進行調整的情況下,人們最關心的問題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政策會不會變?對此,江澤民在十三屆四中全會上講話時明確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形成的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政策沒有變。他說:“在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上,我要十分明確地講兩句話:一句是堅定不移,毫不動搖﹔一句是全面執行,一以貫之。”(《江澤民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頁。)

圍繞全面貫徹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江澤民一方面為克服一段時間以來“一手硬、一手軟”的偏向,聚精會神抓黨的建設,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在深化改革中,為確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他注意傾聽各方意見,不斷進行理論探索和實踐總結。經過充分研究和反復考慮,江澤民根據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思想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得到黨內認同,並在黨的十四大上得到確立。十四大后,我國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更多精彩故事進入黨史頻道】

組圖:培育出四位中央委員的英雄母親葛健豪

楊得志晚年揭開大渡河勇士人數之謎

“膽大包天”韓先楚:從篾匠成為開國上將

【周刊】毛澤東反腐:"老虎"捉不到就是打了敗仗

胡耀邦故居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單位 解密組圖

【相冊】主政新疆20年:“打不倒”的王恩茂(組圖)

毛澤東一生中曾為哪位戰友抬棺下葬?

(責編:王新玲、孫琳)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