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遵義會議后,張聞天成為黨的“負總責”,但實際上形成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領導集體。
1935年1月遵義會議上,毛澤東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后又與周恩來、王稼祥組成三人軍事領導小組,從此確定了他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逐漸形成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領導集體。但是根據組織原則,中共是共產國際的支部,必須接受共產國際的領導,黨的領導人自然也要得到共產國際的認可,否則就很不穩定。毛澤東沒出過國,也沒有共產國際的背景,自然難以得到信任。遵義會議雖然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的領導地位,但共產國際對毛澤東的態度並沒有根本改變,況且遵義會議前毛澤東在黨內僅是政治局委員,不是書記處書記(相當於政治局常委),毛澤東還要團結黨內的“留蘇派”。
盡管遵義會議前王稼祥、張聞天等多人主張選舉毛澤東為黨的總負責人,但毛堅持讓有共產國際背景的張聞天擔任黨的“負總責”。從1935年2月到1938年11月,張聞天主持黨的全面工作,毛澤東主要負責軍事,但戰爭年代,打仗是最重要的工作,毛澤東憑著他在黨和軍隊的威望和出色的軍事才能,實際上成為黨的領導集體的核心。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同年11月,王明帶著共產國際的指示回國,傳達了國際指示——“一切服從統一戰線”、“一切經過統一戰線”, 王明的到來,向中共中央獨立自主的政治路線提出了挑戰,也向毛澤東的領導地位提出了挑戰。為讓共產國際真實了解中共情況,1938年3月,中央派任弼時前往蘇聯向共產國際匯報,遞交了《中國抗日戰爭的形勢與中國共產黨的工作和任務》的書面報告,並作了詳細的口頭匯報。
同年夏,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王稼祥帶著新的“國際指示”回到延安,中共立即召開9月政治局會議和六屆六中全會傳達了“國際指示”,指示認為中共一年來的政治路線是正確的,中共的領導機關要在毛澤東為首的領導下解決。這個指示充分肯定了中共的正確路線,也表明共產國際支持毛澤東為黨的領導人,放棄了王明。1938年秋天召開六屆六中全會前,共產國際確認毛澤東為中國共產黨的領袖,但職務並未明確。於是,張聞天又在會議期間誠懇地提出,應推舉毛澤東為中央總書記。
毛澤東經過全面考慮,對張聞天說:“洛甫,你是‘明君’,開明之君,黨中央總書記繼續由你擔任吧。”會后,張聞天卻“主動讓賢”,將工作逐步轉交給毛澤東,中央政治局會議的地點也由他過去的窯洞移到楊家嶺毛澤東的住處。“讓賢”之后的張聞天,主要從事黨的宣傳教育方面的工作。1938年11月,毛澤東開始主持中央書記處工作,同向忠發、博古、張聞天一樣也屬於“負總責”,但毛澤東的性格是隻管大事,不善處理日常事務,黨中央的一般日常事務還是由張聞天處理,中央秘書局也跟著張聞天。中央的一些會議仍由張聞天主持,但中央簽發的文件和電報等,排名順序多以毛澤東居首,署名“毛洛”。 1943年3月20日,中央政治局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中央機構調整及精簡的決定》,規定:政治局推選毛澤東為主席,凡重大的思想、政治、軍事、政策和組織問題必須在政治局會議上討論通過。書記處是政治局的日常工作辦事機關,它在組織上服從政治局。書記處由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組成,毛澤東為主席,張聞天坦然退出書記處,表現出博大胸懷和高風亮節。毛澤東在組織上正式成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共中央書記處主席,但並非中央委員會主席。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
黨的七大修改黨章,第一次設中央委員會主席,“由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選舉”。在黨的七屆一中全會上,選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為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選舉毛澤東為中共中央委員會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主席。黨的七大確定,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指針。至此,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在組織上、在思想上完全確立了。□
(本文作者: 臨清市委黨校教研室副主任,臨清市委黨校檔案助理館員)
(《世紀橋》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