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橋》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1928年6月,黨的“六大”在莫斯科召開,隨后六屆一中全會選舉向忠發為黨的最高領導人,但實際主持中央工作的領導人,不是向忠發。查看黨史的相關文章,說法不一。有的說是李立三,有的說是周恩來,有的說是周恩來和李立三﹔甚至不說是誰,隻言另有他人﹔還有的說是蔡和森,其實這段時間瞿秋白和王明也曾實際主持中央工作,博古和張聞天都當過黨“負總責”(習慣上仍稱總書記)。這段歷史扑朔離迷。歷史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前后順序又如何?
一、六大后黨的最初實際領導人是蔡和森,后來是李立三
1928年6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開,這是我黨歷史上唯一在國外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斯大林、布哈林等共產國際和聯共(布)領導人對大會親自給予指導,共產國際負責人布哈林和國際東方部負責人米夫參加了大會。共產國際認為大革命及一系列起義失敗的原因在於中共領導層知識分子成份太濃,需要加大真正無產階級出身的份量,於是在共產國際和蘇共中央的授意下,中共”六大“開創了“唯成份論”的組織路線,強調工人出身,選出的中央正式、候補委員36人中有21人是工人出身。隨后召開的六屆一中全會選舉了黨的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和中央審查委員會。選出了新的政治局組織人員,共7人,分別為蘇兆征、項英、周恩來、向忠發、蔡和森、瞿秋白、張國燾,由前5人組成政治局常委,工人出身的向忠發當選黨的“負總責”,李立三、楊殷、徐錫根三人為常委會候補委員。
由於片面強調領導干部的工人成份的意義,工人出身的向忠發被選為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主席,算是黨的“負總責”,習慣上仍稱為“總書記”(六大后到七大前,黨中央沒有設“總書記”這一最高領導職位,七大黨的最高領導職位稱謂是“中央委員會主席”)。由於向忠發思想文化水平低,工作能力也差,無法駕御黨的全面工作,實際上並沒有起到應有作用。因此,最初掌握中央領導權的是政治局常委兼宣傳部長的蔡和森。1928年9月,回國后的蔡和森,因順直(北京與河北)省委的處理問題受到牽連(大革命失敗后,順直省委也出現混亂,六大前,蔡和森曾代表中央巡視但未能正確解決,反而激化了矛盾,導致順直省委一分為二),在新中央政治局會上做了檢討,再加上氣喘病發作不得不離開領導崗位,於1929年1月調往莫斯科參加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工作。這樣蔡和森的工作就由補選為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常委兼宣傳部長的李立三擔任,並成為實際領導人(當時,周恩來、蘇兆征、項英還留在共產國際開會)。
【更多精彩故事進入黨史頻道】
組圖:培育出四位中央委員的英雄母親葛健豪
楊得志晚年揭開大渡河勇士人數之謎
“膽大包天”韓先楚:從篾匠成為開國上將
【周刊】毛澤東反腐:"老虎"捉不到就是打了敗仗
胡耀邦故居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單位 解密組圖
【相冊】主政新疆20年:“打不倒”的王恩茂(組圖)
毛澤東一生中曾為哪位戰友抬棺下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