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本色不改 信念永存——記共產黨員、開國將軍甘祖昌夫人龔全珍

2013年05月30日08:40   來源:江西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親密戰友——

“領導問我,說甘部長回家當農民,你回去當什麼?我說,他當農民我也當農民,不會當學著當”

距蓮花縣城中心廣場不遠,有一條青華巷,巷裡一幢普通樓房的三樓,住著龔全珍老人和她的三女兒甘公榮一家。

5月24日,記者走進這個普通的家庭。客廳簡陋,擺設簡單,四壁隻挂了一張甘祖昌將軍的戎裝半身照,龔老就坐在照片對面的沙發上。

龔老面容和藹親善,始終微笑著和記者攀談。她非常謙恭地說:“我還做得不夠好。比起甘祖昌來,我差遠了。”

這是電影《這樣一位將軍》中的場景:1955年,新疆軍區后勤部長甘祖昌向組織申請回鄉務農,龔全珍聽了后很生氣,責怪丈夫為什麼不和她商量,甘將軍向她發了一通火。談及這一細節,老人哈哈一笑,幽默地說:“電影制造矛盾,我非常尊重他。他農民出身,入黨這麼久,又是老同志,靠得住。我的任務是讓他身體好一些,多活幾年。”

組織上不批准甘祖昌回鄉,龔全珍就陪著丈夫,一直遞交了3年的報告。1957年,組織終於同意了。龔全珍任教的解放軍子弟學校八一中學的領導問她:“甘部長回老家當農民,你去當什麼?”龔全珍說:“他當農民我也當農民,不會當學著當。”

出生在山東煙台的龔全珍來到蓮花縣坊樓公社沿背大隊,第一不習慣的是吃辣椒,第二是聽不懂當地話。“我一下子成了外國人。”老人回憶說,丈夫有了新戰場,她不能生活在他的光環裡,不能落后。但要跟社員一起排工,她犯愁了:當農民就要吃工分。工分總量是定了的,她分了一分工,就等於別人少了一分工。她對甘祖昌說:“我勞動效率低,不能剝削人家。我去縣裡問問,看缺不缺老師。”

像戰士上戰場一樣,龔全珍准備一床被子和幾件換洗衣服,捆一個包,走了20多公裡路,進了城。

“干嗎要背上被子呢?”記者問。

“如果分配我到縣城教書呢?就要住下。”老人說,“還真分我到蓮花中學。”龔全珍西北大學教育系畢業,可蓮花中學缺的是理科老師。她重返文教局,局長根據她的意願,又將她分配到坊樓中學任教。

甘祖昌從將軍到農民,回到了另一個戰場﹔龔全珍從部隊學校到農村學校,繼續戰斗在教育戰線。

戰場不同,辛苦緊張卻一樣——

“祖昌一到家鄉,每天背個镢頭出門勞動。種什麼水稻,產多少斤,他有個小組專門研究。”龔全珍周一到周六住在學校,在小學當校長時,離家更近,就10幾分鐘路程,但她仍然吃住在學校。其他老師周六下午可以回家,她卻利用下午時間家訪,吃了夜飯才回。次日一早,甘祖昌前腳出家門,她后腳也回到了學校。

戰場不同,旺盛斗志卻一樣——

因為戰爭年代多次受傷,蘇聯醫生曾斷言:甘祖昌能活過60歲就萬幸了。將軍返鄉時52歲,與天斗,與地斗,與時間斗,他勝利了,活過了80歲!2010年,將近87歲的龔全珍向黨支部遞交承諾書:“健康時,每周去一次福利院,為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病時,不住特殊病房,不用價格昂貴的進口藥品……去世后,生前最后一個月的工資作為我此生最后的黨費﹔生前捐助的5名貧困大學生,要求子女們繼續捐助到畢業……”

戰場不同,精神品質卻一樣——

甘祖昌有工資,他出工不但不要工分,而且把工資拿出來買化肥,獎給改造“冬水田”的生產隊,還捐錢建橋、建水庫和電站。學校每次調工資,龔全珍首先聲明她不調:“我都不好意思,縣長工資才50塊錢,我有80塊。太多了。”除了交60塊錢回家,剩下的20元,大部分接濟了貧困學生。今年75歲的劉永林,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和龔全珍同事。“我剛來,沒有轉正,她就把糧票、餅干票給我。”劉老師說,“小學校舍不夠,她帶領師生們建教室,木工和泥工的工錢都是她貼的。”

戰場不同,累累戰果卻一樣——

甘祖昌參加建設了3座水庫、4座電站、3條公路、12座橋梁、25公裡長的渠道,每項工程他都捐錢,有統計的達8.578萬元。龔全珍建了8個教室,捐助學生100多人,捐贈圖書近萬冊,最近10年捐款金額超過10萬元。

(責編:程宏毅、秦華)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人物事跡
· 以先鋒模范為鏡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