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美國海軍陸戰隊軍官目睹的中國人民為生存而英勇斗爭的內幕
在離開美國海軍陸戰隊之后的幾年裡,卡爾遜不斷地就他在中國抗日敵后根據地實地考察的經歷發表演說,向美國各大新聞媒體、報刊撰寫文章。
1940年,卡爾遜在美國出版《中國的雙星》一書。該書真實地記錄了他在中國各戰場游擊區看到的八路軍與日軍的作戰情況,他為該書所定的副標題是:“一個曾和中國人民一起生活和活動的美國海軍陸戰隊軍官目睹的中國人民為生存而英勇斗爭的內幕。”在這本著作裡,卡爾遜把中國革命聖地延安看做“中國自由主義的源頭”,將中國華北敵后各抗日根據地稱為“新中國的試管”。他還極力推崇八路軍戰略戰術和所奉行的政策、方針。不久,他又出版了《中國陸軍》一書,把國民黨軍隊的士氣同八路軍作了對比。書中指出:“他們之間的區別在於,一方士兵主要是訓練他們服從,另一方則用‘講道德’培養戰士,把戰士對事業的理解和意志當做首要因素。后一種軍隊能更好地經受住嚴峻的考驗。”
抗戰時期,在國統區人們對共產黨、八路軍和新四軍還不甚了解,海外人士尤感生疏的時候,卡爾遜這兩本書的出版,在全世界特別是在抗戰時期的國統區,引起了巨大的震動。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卡爾遜在羅斯福的支持下重回美國海軍陸戰隊,建立了美國海軍陸戰隊近戰兵這樣一種獨特組織。他靈活運用從八路軍那裡學到的戰略戰術經驗,採用八路軍的民主管理方式,注意以道德、民主培養和教育士兵,很快取得了成效。1942年8月,卡爾遜率領這支部隊成功地攻佔了日軍海上補給站——馬金島,取得了美日開戰以來美軍的第一次勝利。卡爾遜本人以卓越的戰功3次獲得海軍十字勛章,成為太平洋戰爭中的英雄人物,他所率領的這支部隊的英雄行為后來被拍成電影傳諸后世。
卡爾遜的老朋友伊斯雷爾•愛潑斯坦說:“卡爾遜通過斯諾的介紹,在八路軍的戰斗前線待了好幾個星期。游擊隊的士氣和戰術,給了他深刻的印象,他后來運用所學到的這一切,在美國襲擊被日本佔領的太平洋島嶼的戰斗中,成為著名的突擊隊領導人和戰斗英雄。他的思想受到了中國戰士和他所欽佩的朋友史沬特萊的影響,在政治上也有了進步,戰后成為反對美國插手中國內戰的一個重要而有力的人物。”
1947年,卡爾遜在美國逝世,享年51歲。作為卡爾遜的親密朋友,朱德給卡爾遜夫人發去了唁電,沉痛悼念這位追求真理的戰士。卡爾遜在臨死之前,還有一個莫大的安慰,那就是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代表中國人民聯名發往美國的一封感謝信,感謝他為中國民主而進行的不屈不撓的努力。卡爾遜雖然未能親眼看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但他堅持真理和正義,最早理解、同情和支持中國人民革命事業的可貴情懷和精神,永遠感動著中國人民,中國人民將永遠懷念這位來自美國的真誠的朋友。○
(《黨史文苑》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