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敏(安徽)
2013年06月26日08:2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打開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張震回憶錄》第257頁,裡面有這樣一段記述:1946年2月,“乘休會之機,我去了一趟淮陰。一年前,在蕭縣祖老樓戰斗中,我右上臂負傷,老是隱隱作痛。因這裡的仁慈醫院有較好的設備,所以上門求醫。醫生給我作了X光透視,說子彈橫在肩胛之下,需動手術取出來。我一時難下決心,覺得時局多變,大規模內戰隨時都可能爆發,還是等以后有時間再說吧。3個月后,戰爭果然來臨,無暇再顧。就這樣,這顆子彈留在我身上10個年頭,伴隨我度過了整個解放戰爭,直到全國解放,我調到北京后才取出來,由齡鬆(筆者注:張震夫人)保存。我想,這是留給孩子們最好的‘遺產’”。這段記述輕描淡寫,張震沒有把自己負傷當一回事,而這背后有著一段怎樣的故事呢?
祖老樓是安徽省宿州市蕭縣西南一個較大的集鎮,坐落在311國道徐州西南60公裡處,抗日戰爭時期,屬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區。1945年2月中旬,時任新四軍四師參謀長兼十一旅旅長、淮北軍區路西軍分區司令員的張震,接到報告,駐守徐州的日偽軍將集中兵力,“掃蕩”剛恢復不久的豫皖蘇抗日根據地。他當機立斷,親自率領十一旅三十一團從渦陽龍山地區北上,同時命令活動在蕭(縣)宿(縣)永(城)地區的三十二團、蕭縣獨立旅和縣總隊等部做好戰斗准備。並於2月15日,抵達蕭縣崔口、豐庄、張閣一線集結待命。
第二天,駐徐州的敵偽軍兩個團附騎兵一部,在駐守蕭縣縣城等地的2000多名敵偽軍配合下,沿徐(州)永(城)公路進入豫皖蘇抗日根據地“掃蕩”。張震率三十一團、蕭縣獨立旅等部在祖老樓一線正面阻擊,仗打得很激烈。為盡快粉碎敵人的“掃蕩”,張震親臨前沿陣地,用望遠鏡觀察敵情。不料,一顆子彈突然飛來,正打入他的右肩胛下,頓時鮮血直流,染紅了他的上衣,這是他參加紅軍以來第五次負傷。在場官兵都勸他趕快下去療傷,張震卻滿不在乎地說:“這點小傷算個啥!”他一邊讓隨軍醫生包扎傷口,一邊指揮奉命趕到的三十二團和蕭縣總隊,從兩側對敵人實施攻擊。經過我軍三面強攻,敵軍節節敗退,新四軍官兵乘勝追擊,越戰越勇,迫使殘敵向徐州潛逃。此戰,共斃傷敵偽軍500余人,繳獲輕重機槍10挺、步槍300多支,拔除了祖老樓、青龍集兩個日偽軍據點。
隨著抗日戰爭的節節勝利,張震作為豫皖蘇邊區的軍事主管,顧不上住院療傷,在淮北區黨委和淮北軍區的統一領導下,又組織指揮所部開展了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的春季攻勢,共拔除日偽據點8個,斃傷日偽軍680余人,生俘敵1982人,繳輕重機槍24挺、步槍1344支。從5月21日發起宿南戰役,經過56天艱苦奮戰,斃傷偽軍200余人,俘虜偽軍3000多人,解放了宿南地區,擴大了淮北第二分區,受到新四軍軍部的嘉獎。接著,張震又組織指揮所部連續作戰,解放了永城縣城,接應偽十八師4000余人成功起義,解放蕭縣縣城等戰斗,使豫皖蘇抗日根據地8個縣連成一體。
張震負傷后,各級領導和同志們都以不同方式表示關心和慰問。1946年2月21日,時任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員兼政委的張震,到江蘇省淮安參加高干會議,中共華中分局書記鄧子恢專門找他談心,詢問傷情,還送給他一件絨衣,叮囑他天氣寒冷,要多穿點,注意保重身體。
【相關新聞】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