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1924年,大革命時期中共在香港的活動

潘琦
2013年07月01日10:0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黨史頻道“網友園地”欄目向全國網友征稿>>>征稿形式與要求】

20世紀20年代,孫中山的革命勢力基本以廣東為中心的中國南方一帶,依靠西南軍閥勢力,但這種依靠是建立在各種利益關系之上的,並不牢固。1922年6月,陳炯明背叛革命,炮擊大元帥府,孫中山和宋慶齡逃到永豐艦上,險些遇難。多次的政治挫折使他終於認識到要想取得革命的最終勝利就必須有屬於革命陣營自己的軍隊。后孫中山依靠蘇聯,在廣東建黃埔軍校。軍校獲得了蘇聯物質、軍事技術、軍事顧問等方面的援助,軍校是按照蘇聯的政治體制運行的。

當時的中國共產黨剛剛成立,黨的組織和勢力十分弱小,且黨員很少,需要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幫助,所以早期的中共普遍存在著黨團不分的情況。團組織和團員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取代了黨的部分工作。香港亦是如此。

在香港,1920年,教育署督察員林君蔚(林昌熾)、官辦名校皇仁書院畢業生張仁道和小學教師李義寶一起創辦了不定期出版的《真美善》雜志,其主要目的是介紹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以及報道香港內外的勞工狀況。年底,陳獨秀由上海乘船往廣州,途中在香港停留,據說林、張、李三人設法到船上與陳獨秀見了面。在陳獨秀的鼓勵下,他們在李義寶任教的蒙養小學建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這所小學位於香港島的跑馬地地區。而此時晚清遺老卻在香港大肆宣傳封建禮教,港英當局亦利用孔教實行殖民地的奴化教育。

1924年初,香港團員有:林君蔚、李義保、羅朗佳、黎熾、易全、杜純綱、楊開、馬應、伍貴、蘇佳、郭少泉、梁貴、鄧理中、謝四、李零、鄧興、鄧啟譜。

團粵區委調張瑞成到香港。當時在香港的團員林君蔚、李義保、羅朗佳、黎熾、易全、杜純綱、楊開等轉為黨員,成立C組。馬應、伍貴、蘇佳、郭少泉、梁貴、鄧理中、謝四、李零、鄧興、鄧啟譜等10人已超過團員年齡28歲上限,未得中共香港地委同意,未能轉為黨員,仍繼續留在團內,列為特別團員。香港團地委共有28人,28歲以下10人,28歲以上特別團員10人。

1月,團香港地委第一支部書記為杜鐸,第三支部書記為梁九(兼)。黨員有林君蔚、李義保、羅朗佳、黎熾、易全、杜純綱、楊開等。團促成工團總會舉行五一游行。改組教育研究會。

當時,香港一些右翼勢力利用報刊攻擊左派,非難中共。如:《循環日報》、《華字日報》、《香港新聞報》、《大光報》、《香江晨報》、《香江晚報》等都刊登過一些攻擊左派、反對國民革命的文章。陳炯明在港辦的《香港新聞報》創刊頭一天就刊登了一篇名為《共產黨之沿革》,攻擊國民革命,攻擊左派,竟把孫中山、胡漢民、汪精衛、廖仲愷和鄒魯等都說成是中共黨員。為此,黨團利用自己掌握的報刊雜志及其他報刊雜志,擴大宣傳,反擊右翼攻擊。如:擴大自己控制的《真美善》、《僑港教育》等發行量,並將團中央或團粵區委的《向導》、《先驅》、《前鋒》、《新青年》等派送到工人群眾中去,爭取在香港的勞工刊物《勞動周刊》、《勞工先導》、《海員月刊》及國民黨在香港的機關報《聯義月刊》上發表文章。

(責編:王新玲、趙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