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老伴——聽龔全珍講甘祖昌的故事

任辛 江仲俞
2013年07月12日17:10   來源:江西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望著老伴的照片,龔全珍深情回憶往事。許南平攝

一首民謠傳唱至今——

世上有個白求恩,中國有個甘祖昌。將軍不做當農民,有福不享愛勞動。有錢不用支農業,毫不利己專利人。

一位詩人由衷贊美——

人老雄心在,萬難腳下踩。無私便無畏,一心為他人。祖昌精神在,全珍永繼承。

一篇文章深情開篇——

雨淅瀝淅瀝下個不停,周圍十分寧靜。我默默地凝視著老伴的遺像,心潮翻滾。老了。這是80大壽時照的,頭發已蒼白,眼睛還是那樣炯炯有神。嘴巴緊閉,有昔日嚴肅勁兒,但兩頰還是現出了笑窩。笑得那樣安詳,那樣純朴,那樣悠然自得。是會心的微笑,是勝利者的微笑。老伴,你完成了一個共產黨員的應盡義務,輕鬆愉快地去了。

和老伴共同生活了33年,雖然他離開我已經27年了,但和老伴在一起的歲月,回想起來仍感到甜絲絲的。失去了老伴之后就更感到過去的日子是那樣美好、幸福可貴。

●春播時,我這一雙穿慣了鞋的腳,叫我出盡了洋相。農忙時老師們都要參加勞動。我原以為這活並不太難,誰知脫下鞋去蒔田時,這雙腳就不聽使喚了。小心翼翼挪動腳步,怕摔跤。老師們都飛快地向前,蒔得又快又齊。我呢?被包圍在中間動不得,人家蒔了兩三個來回,我一行還沒蒔完。

●春天天氣多變,一陣烏雲遮天,雨點就噼噼啪啪打下來,大家一陣風似的飛跑,避雨去了。我可為難了,那田間小路一走一滑,不小心就摔一跤,越是怕越走不出來。兩位好心的老師急忙回來,左邊一個右邊一個扶著我,總算走出了稻田。

——摘自龔全珍日記

1957年,祖昌52歲,我34歲。一家人從新疆回到蓮花縣沿背村,祖昌由穿皮鞋的軍區后勤部長變成田間地頭的“赤腳大仙”,早上赤腳出門,晚上赤腳回家。他不穿鞋,孩子們也一律不准穿鞋。這是什麼規矩?講節約把鞋都省了?我茫然望著這一群“赤腳大仙”,不能理解。星期日下午我返校時,老二仁榮向我告狀:“爸爸變壞了!”

“噢?怎麼個壞法?”

“他不准我們穿鞋,說是要練腳。給我們每人買了個糞箕,每天撿糞,爸爸說肥多糧才多。他撿得真快!我們還沒撿上半箕,他就撿滿了一箕。他一早上能撿四五箕。他告訴我們狗屎最肥,豬屎第二,牛屎差一些,媽媽你看,這裡有這麼多狗屎,我去告訴爸爸到這裡來撿。”說著就跑了。

一個月前還是新疆城裡娃,吃糖都要挑高級的,現在居然變成了江西鄉下孩子。望著女兒的背影,回想春播的尷尬,我感慨萬千,也若有所悟:赤腳不是為了省鞋,在鄉下,不會赤腳走路就無法參加生產勞動。我后悔沒早些跟祖昌一塊練腳,假如和孩子一塊練,也不致出洋相。

沿背村的人說:“你們不認得甘將軍嗎?好認!瘦高個子,腰板筆直,拿一根沒煙嘴的煙筒。袖口有補丁,膝蓋屁股的地方也有補丁,一雙赤腳,走路飛快,你看到這個人,不用問,就是甘祖昌!”

祖昌跟我講過一件小事。1962年,他去南昌開會,到膠鞋廠參觀,問工人:“聽說現在用的原料是海南島出的橡膠,質量怎樣?”工人說很好。祖昌說:“那就好極了,我們就要靠自己的原料嘛。”他又問33碼以下的小膠鞋能不能生產。工人說還沒有模子,生產不出來。祖昌說:“造小膠鞋是個大事,孩子們冬天沒有膠鞋,引起關節炎,問題就嚴重了。”兩年后,這個廠生產出了小膠鞋。

(責編:程宏毅、趙娟)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