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青年毛澤東之路:榜首進一中

文熱心
2013年08月08日08:52   來源:湖南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榜首進一中

3

足步:作文,讓老師發出“偉大之器”的預言

“榜首進一中”,本來就是一次“出風頭”,而他的一篇作文,又讓他成為學生“明星”。他的這篇作文名為《商鞅徙木立信論》。這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毛澤東最早的文稿。原件現藏中央檔案館。

商鞅徙木立信論

吾讀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嘆吾國國民之愚也,而嘆執政者之煞費苦心也,而嘆數千年來民智之不開、國幾蹈於淪亡之慘也。謂予不信,請罄其說。

法令者,代謀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維持之,務使達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國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則不惟無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懼,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雖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與秦民,適成此比例之反對,抑又何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試一披吾國四千余年之紀載,而求其利國福民偉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當孝公之世,中原最鼎沸,戰事正殷。舉國疲勞,不堪言狀。於是而欲戰勝諸國,統一中原,不綦難哉?於是而變法之令出,其法懲奸宄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貧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憚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於是知執政者之具費苦心也,吾於是知吾國國民之愚也,吾於是知數千年來民智黑闇、國幾蹈於淪亡之慘境有由來也。

雖然,非常之原,黎民懼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東西各國文明國民聞之,當必捧腹而笑,噭舌而譏矣。烏乎!吾欲無言。

首先為毛澤東這篇作文叫好的,自然是“第一讀者”——他的國文教員柳潛。這位前清秀才給了如此評語:“實切社會立論,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報筆,而義法亦入古。逆折而入,筆力挺拔。歷觀生作,練成一色文字,自是偉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力能扛鼎,積理宏富。有法律知識,具哲理思想,借題發揮,純以唱嘆之筆出之,是為壓題(點題)法,至推論商君之法為從來未有之大政策,言之鑿鑿,絕無浮煙漲墨繞其筆端,是有功於社會文字。”由此,柳潛得出結論:作者“才氣過人,前途不可限量”。

柳潛從這篇作文中看出了作者的潛能,所發出的預言日后得到印証,可見他本身也是“目光如炬”。可惜的是,隻活了52歲的柳潛1930年就去世了,沒有看到自己弟子成為‘偉大之器“之日。而毛澤東卻沒有忘記柳先生,解放后,曾多次與同學周世釗提到柳先生,稱贊這位真心關照和培養過自己的教育家。

4

足步:“巧遇”,讓毛澤東萌發自學念頭

在一中,青年毛澤東“巧遇”一部書,讓他的人生之路又發生轉折。

他回憶說:“校中有一個國文教員十分地幫我……借了一本《御批歷代通鑒輯覽》給我,其中有乾隆的詔諭和批評。”

這位國文教員就是柳潛(一說胡汝霖),他藏有一部《御批歷代通鑒輯覽》。乾隆皇帝下令修《四庫全書》時,決定出一部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的刪節本,定名為《通鑒輯覽》。臣子們將《資治通鑒》刪節本、乾隆在該書上的800多條批注和所作序言匯集起來,就成了這部《御批歷代通鑒輯覽》。

當時,課堂教學滿足不了毛澤東的求知欲望,便常常去學校圖書館看書閱報,閱覽室便成為毛澤東的又一求知場所。柳潛既然認為這個弟子“才氣過人,前途不可限量”,也就格外喜愛,非常器重,師生間來往也就密切。一次,師生二人談論一件歷史事件時,柳潛為了引証一段乾隆“御言”,便拿出了這部《御批歷代通鑒輯覽》。毛澤東被這部書吸引了,柳潛便慷慨借給自己的弟子。

毛澤東回到宿舍后,興致勃勃地讀了起來,不由得邊閱讀邊圈點批注起來。毛澤東用了幾個月的課余時間,津津有味地通讀了這“大部頭”。到了還書之日,見書上滿是圈點、批注,柳先生心有不悅,但細看其圈點批注,很有道理,頗具文採,又轉怒為喜,慨然將此書相贈。

可柳先生哪裡知道,毛澤東讀了此書,深感收獲很大,也就覺得自己看書,自己研究,比按部就班上課更有效果,而學校裡(文史)課程太膚淺,內容太陳舊,校規太繁瑣,難以達到自己的學習目的,不如自修。

(責編:常雪梅、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