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一代偉人的情感魅力出少年(圖)

——讀周恩來南開校中書信作文有感
王炳銀
2013年08月12日08:20   來源:天津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一代偉人的情感魅力出少年(圖)

作為時代偉人,民族之子,周恩來崇高品質和人格精神的塑造離不開中國特有的文化和歷史,既需要深厚的土壤,又必須有獨特的天賦。

首先基於家境與身世的熏陶及影響。長輩們的行為風范、溫馨的母愛、嗣母教養和陶冶,使周恩來從小就表現出好學、仁慈、禮讓等高尚品格的天賦。成長到10歲左右就扮演起“當家人”的角色,使他較早領悟到封建大家庭種種排場、禮儀背后的文化素養,自幼受到了以博大精深著稱於世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從南開校中作文不難看出,周恩來已在努力從個體生命的完善及發展的角度出發,較多肯定了儒學的一些義理。與此同時,墨家的兼愛思想、道家的柔和理念、法家強調功用和注重實際的主張,以及兵家的權變理論等都在潛移默化影響著他。周恩來對學習傳統文化具有較自覺的激情:“吾華以四千年之歷史,最古之文化,得立於今,而尚未若埃及之丘墟,猶太之荒址者何哉?豈非以先民之遺澤未斬,幽幽之國魂尚續,得以維系之乎?”(《答友詢學問有何進境啟》)此外,他還花了精力研讀《史記》、《資治通鑒》、《漢書》等正史,也讀了一些演義話本,受到其中所記錄、描述的悲壯歷史的啟迪,中華民族的憂患意識悄然滋生。

在這深厚的土壤中,近代中國內憂外患、積重難返,各種復雜激烈的矛盾斗爭都在進入周恩來的情感世界,憎愛分明首當其沖。面臨亡國之危,周恩來無比痛恨帝國主義侵略行徑給中國人民帶來的雙重壓迫,又看到國內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異常激烈,保守派、改良派的復古與維新爭執不休。在《答友詢學問有何進境啟》中,周恩來猛烈抨擊維新改良和保守復古者使“國將及踵亡”的行徑。二者均不可取,那麼何為正道?信中指出,“吾國國魂尚在若繼若續之際,振危固自有道”,此道即是對國家有智有情,“不智則國之真象不明,不情則國之淪胥有日”,“智而不情,失於高逸”,與世無益﹔“情而不智,流於昏弱”,與國無補。論道這般救國之策者真不愧為少年才俊。如果不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東方文明的哺育,不是悠久而深厚的傳統文化的熏陶,不是身系積貧積弱的國土以及對帝國主義列強侵略行徑的耳聞目睹和義憤填膺,何以如此出類拔萃。

像南開學校這樣的新的教育及體驗深深觸動了周恩來的內心靈魂,隨著學識的增長與積累,加之一些進步教師的開導,眼界不斷開闊,思維標新立異。1916年冬天所作《組織冬夜學術研究會啟》表面上動員校友參會,讀后卻讓人感受到南開學校四年學習生活對周恩來情感世界及其獨特思想風格形成的重要影響。在南開學校讀書,遠離家鄉,不能像其他同學那樣繞依父母膝下。於是他特別重視友情,以校為家,視同學為兄弟。這也為周恩來的天賦即強烈的進取精神提供了實踐機緣。他尤其看重對德才出眾者處以深交,“夫交友之道,貴相知心﹔而切磋琢磨,尤賴吾朋”。他還注重交友以促進德業,“是以友也,不止為通聲氣而已,學術之輔助,德業之引誘,均藉友朋以提攜之,而后日方足有為於社會”。

周恩來在南開學校時期表現並培育起來的出於個性本色的情感世界,隨著日后不斷成熟,十分自然地溶入這位偉大革命家的精神品格之中,形成了人們所熟悉和推崇的情感熾熱、寬豁大度、沉著穩重、謙恭可親,同時庄重堅忍、至情至義、公心無畏、明達磊落的周恩來精神情操。

(責編:常雪梅、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