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代偉人的情感魅力出少年(圖)
三
人們常說文章如人,觀其文字可探其心靈。然而,周恩來豐厚而崇高的思想情感與人格魅力卻也表現在他的文章中。僅僅12篇書信作文,已經使人感受到溢於字表的那種精神氣勢與精妙文思背后的強烈情感。
文章之勢乃作者的胸中之氣、行事之勢。周恩來當時僅是個中學生,卻留意社會動蕩、風雲際會,並認真閱讀革命書籍,接受革命思想,比身邊同學較有見識。這種文章之外的功夫,使其行文頗有氣勢。他那句“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名言還是在東北讀小學時喊出的,真是鴻鵠一飛,便有千裡之志。從南開校中書信作文中可舉出一些段落以觀其勢:
“羽毛不豐滿,不可以高飛﹔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吾儕學子,丁斯大難,自顧羽毛豐滿乎?鳴足以驚人,飛足以致遠乎?”(《駁友人論時事書》)立足之高,志向之遠,救國心之重,並充滿了個性化思想,因之氣勢凌厲。
“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然后國運可以隆盛,聖澤可以不斬。較之玉石俱焚,以神州為孤注之一擲者,不甚大哉!”(《廣募救國儲金致友人書》)激情與冷靜兼具,情之感人,理之服人。
“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校榮辱,學生與俱。將來馳騁津門,名播海外,南開之譽聞,足球隊諸健將其中效力之一。今閣下既具好身手,不當如是耶?”(《約友入足球隊啟》)展望前景,豪情迸發。
古人餞友離別類書信多流於低回感傷,而周恩來所寫的《致同學餞友啟》卻是:“陽關話別,既不能無所依依﹔而兒女情長,要非大丈夫所宜有。”既有細膩之情感,又有開闊之胸襟。
文章構思之精妙正表明作者頭腦敏捷、思維睿智、情感豐富。12篇書信作文中,以勸勉和商約為題者居多,周恩來所創設的情境別出心裁,情理之中,所運用的語言委婉懇切,以情動人。例如:在勸校友勿曠功課時採用營造心理相融之法,不去直接批評,而是“深為閣下憂之”,從而拉近心理距離。又如,在勸友人慎重飲食免致時疾時,將“友人”定位於遠赴上海求學的學子,因陌生的環境而水土不服,再與其談論生活飲食之事,自然寫出了個性。
《以自治自愛勵友啟》所規定的主題是激勵和勸勉正在走向頹廢的友人,周恩來將其設定成一位正直、富有才華的愛國者,因懷才不遇而心灰意冷。此情境的設置決定了對其規勸引導必須高格調,從而也奠定了此篇文章的高品位。信中勸說的言辭則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先是以國事相勸,“惟思吾人處世,當准國情”。國家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安忍坐視陸沉,不加援手”。武侯、謝安等古人君子皆以“懷廊廟之慮”,“出處皎然,誠為后法”。於是,為拯救瀕危的國家而改變人生軌跡,一定會打動友人的內心。接著以“此時干濟傾危,以成民主偉業”相激。區區五百余字的一封書信,既“勸”又“激”,以情貫之,足以喚起友人走出桃花源,重振當年豪盛之風。
即便是突出親情的家書,娓娓絮語時筆鋒一轉,卻將話題引入社會及政事,自然而不顯突兀。在《稟家長書》中與伯父交談其履新地域的情境,自然而然地涉及了當時當地的社會與政事,“至豐郡僻處奉北,政塞俗陋,居上者以其無關全局,恐亦恝然置之”,巧妙揭示了政局腐敗無能,當權者敷衍塞責,求真務實者徒勞無為的怪狀。接著道出逆耳忠言:“大人雖欲力求真實,曲高寡和,恐不易為力。處茲濁世,惟有直道求己,枉道恕人,方克見容。”周恩來懇勸伯父委曲求安,應善於在濁世中容身自保,實際上針砭社會時弊愈顯尖銳犀利。由於寫出了正在走向人生成熟階段的真性情,通篇充滿了最平實的人生哲學之真義,因而打動了閱卷的教師,其評語為:“發攄至性,娓娓動人。作者篤於家庭,異日將社會主義、國家主義必能擴而充之矣!”此教師算有先天之明,因看到學生對家人有此深情,日后勢必會擴充到對社會和對國家上來。果然,中華大地上走出了一位既胸懷天下,又對他人關懷入微的共和國總理。他不僅是平易近人、可敬可親的革命領袖,而且是位細心體貼、無微不至的長者。從他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件小事上,都能感受到熾熱的情感和無私的心地,體現出虛懷若谷、包容天地的崇高品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