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讓詩歌插上朗誦的翅膀

——記我的父親臧克家與詩歌朗誦

臧小平

2013年08月15日09:3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這句話,對於又高聲朗誦起來:‘有一句話算。無論是在抗戰前線還是后朗誦者對詩歌精髓的把握與理說出就是禍,有一句話能點得方﹔無論是在國統區還是在隻避難數月的香港﹔無論是在全國解放后的工礦、學校、劇場甚而是沸騰的義務勞動工地上,我父親都曾忘我地投入到詩歌朗誦活動中,盡其力,傾其情,放其聲,為幾代聽眾留下了美好難忘的記憶。我至今記得,那是1958年初春。離我們當時的家不遠的建國門外,還是一片近似沼澤、荒草叢生的墳地。夏天蚊蠅扑面,臭氣四溢﹔冬天垃圾遍地,野狗出沒。為了改變這裡的舊貌,將它修建成供群眾休憩的人工湖公園,成百上千的人們參加了義務勞動。那熱火朝天、揮汗如雨的場面,深深感染著在場的每一個人。我父親那時身體不好,本來就清瘦的身軀更顯孱弱。當他聽到修造人工湖的消息,就急急忙忙地趕到了工地上。他不僅參加了義務勞動,而且趕寫了《建國門外人工湖》、《你看你這個小姑娘》和《親親熱熱為挖湖忙》三首詩。在義務勞動的工間休息,我父親為在場群眾高聲朗誦了這幾首詩。他那帶著山東口音的朗誦聲,被尚帶寒意的春風吹得很遠很遠。這些詩和詩中對這塊土地美好未來的憧憬,贏得了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和喝彩。我父親的朗誦為這沸騰的工地注入了新的力量。直到多年以后,遇到當年參加過那次勞動的舊日鄰居,他們還念念不忘聆聽我父親那次朗誦時的激動情景。和群眾在一起,為大眾而朗誦,這就是父親的初衷。

1957年1月,第一本全國性詩歌刊物《詩刊》創刊。身為發起人之一和第一任主編的父親,在任職的9年間,除了主編刊物外,還非常注重詩歌朗誦活動。《詩刊》老編輯白婉清同志在寫於2004年的悼念文章《深切緬懷臧克家同志》中,這樣寫道:“當時《詩刊》社時常組織詩歌座談會以及配合當時形勢的詩歌朗誦會。他不僅親自主持,有時還在朗誦會上帶頭登台朗誦自己的新作。雖然他濃重的山東口音往往不易聽懂,但那充滿時代使命感的激情深深打動著聽眾的心。”那時的“星期朗誦會”、“迎春詩會”和各種朗誦專場,曾產生很大影響,對於推動詩歌朗誦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我父親在1964年4月12日“支持非洲獨立周”詩歌朗誦會上,一手拿著詩稿,一手高高舉起的激情朗誦的照片,被我們珍存至今。

在倡導和推動詩歌朗誦事業的過程中,父親與一些朗誦藝術家結下了長達數十年的深厚友誼,並傾力支持他們和這項事業的發展。1963年3月25日,北京“業余朗誦研究小組”的朱琳、董行佶、楊啟文、殷之光和趙蘊如等同志,到我家作客。這些曾為詩歌朗誦事業做出貢獻的藝術家們,在這裡與父親一起探討有關詩歌朗誦的問題,一起研究如何在群眾中更好地開展這項活動。他們無話不談,相互切磋,不大的客廳中充滿著仰揚頓挫的朗誦之聲和歡聲笑語。

其中,我父親交往時間最長的是殷之光先生。79歲的之光先生至今還清晰地記得,上世紀60年代,他還只是一個普通的小演員,我父親那時就曾多次語重心長地對他說:“詩歌就需要朗誦。就像是一本躺著的書,讓他能從抽屜裡爬出來,從書架上跳起來,從房間裡面插上翅膀飛起來,飛到廣大人民群眾中去。”在他眼中,我父親是詩壇泰斗,也是數十年間在朗誦事業上給過他許多支持、鼓勵和幫助的和藹可親的前輩。“文革”后,之光先生要在北京倡導詩歌朗誦活動,我父親立即熱情地在倡議書上簽名以表支持。之光先生任團長的北京朗誦藝術團於1981年成立后,我父親熱烈祝賀並一直關注他們的活動和發展。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趙晶)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