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民初議會政治的敗因——以1912年國會選舉為例

2013年09月23日10:47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民初議會政治的敗因

(三)地方實力派的冷眼旁觀

憲政法制成熟的國家,是不允許軍人干涉政治的,但是民初的中國還沒有足以制約軍隊的憲政力量,因此軍人干政是必須接受的現實。龐雜的地方勢力,其性質與北洋系類似,或者可以說它們是許許多多小型甚至微型北洋集團,分散在全國各地。比如,舊巡防營出身的張作霖,已經在東北經營后來被稱為奉系的勢力﹔同樣出身於巡防營的陸榮廷,也在廣西經營后來被稱為舊桂系的勢力。他們還沒有問鼎中央的實力和雄心,也保留著舊軍人在士紳面前的自卑,對選舉並不關心,參與不多,任由少數政黨人物相互競爭,所以在思想最保守的張作霖控制的東三省以及張鎮芳控制的河南省才會選出相當多激進的國民黨國會議員。

地方勢力與省議會的關系更為直接,間接地與參議院也應該有一定的關系,因為參議院是由省議會選舉產生的。實際上各省議會大多和都督發生沖突,地方勢力也沒有把本省參議員看成自己的代表,所以當袁世凱非法解散國會的時候,各省都督一致聲援,因為他們本身與省議會的關系,和袁世凱與國會的關系是一樣的,地方勢力把省議會視作眼中釘,正如北洋系把國會看成肉中刺,不久以后各省省議會也被解散。

北洋派的缺席與民初議會政黨政治的失敗

北洋派參與第一屆國會選舉的態度比較消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結果則決定了民初議會政黨政治的命運。首先是北洋系領袖大總統袁世凱的態度,由於袁在當時得到各政黨的一致支持,因此對於各政黨採取超然的態度,既不加入任何政黨,也不對任何政黨公開大力支持,似乎更沒有必要自己建立一個政黨與其他政黨爭勝於國會選舉。

孫中山、黃興1912年8、9月份態度鮮明地表示對袁世凱完全擁護以后,袁世凱與國民黨的矛盾已經緩解,認為國民黨對他已經沒有太大威脅,沒有向進步黨系尋求支持的迫切要求。國民黨議員韓玉辰回憶:“民元秋孫中山、黃克強先后北上與袁商討國是,對袁俱有好評,並許其執政若干年可躋富強。袁以孫、黃易與,視同盟會若無物,對國會自然不十分措意。迨選舉揭曉,國民黨在兩院俱佔多數,其中心人物宋教仁力倡‘爭內閣不爭總統’之說,儼然以多數黨候補內閣總理自任。這種緊迫形勢,遠出袁及袁黨意料之外。下面且引1914年春吳景濂面告余一則故事。吳大意說:趙智庵(秉鈞)一日來訪,談及宋遯初被害事。智庵說:‘宋遯初養病農事試驗場(即今北京動物園),我屢去慰問,並代項城致意。遯初表示國民黨及個人願以在野地位幫助項城把國家事辦好。項城聞之很滿意。遯初將南下,項城屬我壯其行色,贈以交通銀行可以隨地支取的若干萬元存折一扣(詳數余回憶不清),遯初受了,珍重道別。詎到南方,處處演說,號召國民黨必爭政權,並對項城種種詆毀,其尾隨諜者悉錄以報項城。項城屢詰問:你說宋教仁擁護中央,何反復乃爾?’”

可見,由於對新型議會政治的隔膜,袁世凱以為用老手腕籠絡個人,使孫、黃、宋等領袖放棄競爭,天下就可以無事。袁世凱在國會選舉結束后,突然發現國民黨不僅要競爭政權,而且由於擁有國會多數席位有能力合法地競爭政權,不禁大吃一驚,痛悔失算,急忙通過支持進步黨和收買國民黨當選議員變節以圖補救,雖有些收效,但終於不能改變第一屆國會的激進性質,激進國會與袁世凱的矛盾成為民初政局不可調和的矛盾。

在民國初年,中國的國內政治生活還沒有進化到非武力的文明階段,漫長歷史時期的文治傳統實際上也是一種假象,作為開國皇帝的大軍閥武力統一全國后建立文官制度,其基礎仍是軍隊。以年輕士紳知識分子為基礎的民初議會政黨政治運動,既沒有中央武力的支持,也沒有地方武力的支持,當然更沒有廣大民眾的支持,其所以能夠在一段時間裡形成一定的聲勢,是中央武力與地方武力之間暫時形成的制衡關系創造了機會。但這種脆弱的平衡不容易維持長久,一旦中央武力壓倒了地方武力,就要在全國實行專制,甚至要做皇帝,這正是袁世凱在鎮壓了二次革命以后所做的﹔反之,一旦地方武力重創中央武力的權威,就會出現軍閥割據,地方武力在各自的地盤上做土皇帝,這正是護國戰爭以后各省軍閥所做的。所以,當時的國情決定了民初的議會政黨政治難以逃脫曇花一現的命運。

(張永 作者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副教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