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青
周恩來的故事
擠公共汽車了解民情
1954年冬,周恩來聽說群眾乘公共汽車比較困難,就決定作一次考察和調研。在一天下午下班坐車的高峰期,周恩來帶著秘書、警衛員去乘公共汽車。在車上他被乘客發現,大家紛紛給周恩來讓座,但為了體察民情,他始終不肯就座。下了公共汽車以后,周恩來又去換乘無軌電車,在寒冷的夜裡轉了大半個北京。調查后,他很快召集會議,就安全島設置問題、人行道設置問題、快車道慢車道畫線等問題,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和要求。
在延安流下難過的淚
1973年6月9日,周恩來陪同外賓來到延安,這是他自解放戰爭中離開26年后重返延安。當他看到延安人民的生活還十分困難,非常難過。當天晚上,在召開的省地黨政軍負責人會議上,周恩來在講話中傷心地哭了。他動情地說:“延安人民用小米養育了中國革命,我們進了城,把你們忘了。我是總理,當家的,這個家沒當好,我對不起你們啊!”周恩來向大家提出了要求:“第一要把團結搞好,第二要趕快把生產搞上去。等你們糧食翻了番,我如果第一不死,第二不犯錯誤,一定再來延安!”周恩來的講話感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大家報以熱烈的掌聲。
簡朴的生活方式
周恩來一生艱苦奮斗,生活儉朴。在吃的方面,據一些老同志回憶,在周恩來當總理期間,國務院召開的所有會議,他都與大家一起在大食堂用餐,並按規定交糧票和錢。據冰心回憶,1952年她從日本回國,周總理接見后共進晚餐,竟是四菜一湯,使她大吃一驚。據江西原省長方志純回憶,1954年到北京參加國務院的一次會議,周總理要留他們吃飯,他們十分興奮,心想會吃到什麼山珍海味,結果大失所望,吃的全是家常便飯。有一次,周恩來到鞍山視察,按規定午飯和晚飯是兩菜一湯,工作人員上了四菜一湯,他將兩個菜端了下去,說熱一熱下一頓吃。他還要求上高粱米,大家擔心他吃不慣,不好消化。他說:“東北人民能吃高粱米,我當總理的為什麼就不能吃呢?”周恩來穿的衣服和襪子經常是補了又補。以至於他一上床,他的警衛就要檢查他的襪子破沒破。1963年底到1964年初,周總理到非洲、歐洲、亞洲14國訪問,第一站到埃及。按慣例,他的衣服是拿到大使館去洗,一般由大使的夫人來洗。結果這一次,中國駐埃及大使陳家康的夫人徐克立看到衣服后哭了。她向警衛發了火,並自己買了三套衣服要周總理帶上。周總理對她進行了耐心的解釋,領了她的好意,但始終沒有要。
1961年春節前夕,周恩來家鄉淮安的領導同志給他帶來一點藕粉、蓮子和幾件小手工藝品。周恩來收到后,委托辦公室寫信進行了批評,並附了一份中央關於不准送禮的通知,還寄了100元錢。錢的數額大大地超過了實物的價值。1973年10月14日,周恩來陪同外賓到洛陽參觀龍門石窟時,看到北魏時期的“龍門二十品”拓本,他一邊翻,一邊說買一套帶回去,結果身邊秘書帶的錢不夠。陪同的人員提出來贈送一套。周恩來嚴肅地說:“國家的財產怎能隨便送人!”秘書建議:可否先把書帶走,錢隨后寄來?周恩來認真地說:“不行,那樣他們就不要錢了。”最后,硬是沒有買,也沒有帶。
嚴格的“十條”家規
周恩來對自己的親屬們要求很嚴,曾制定了“十條”家規。一是晚輩不准丟下工作專程去看望他,隻能在出差順路時去看看﹔二是來者一律住國務院招待所﹔三是一律到食堂排隊買飯菜,有工作的自己買飯菜票,沒工作的由他代付伙食費﹔四是看戲以家屬身份買票入場,不得用招待券﹔五是不許請客送禮﹔六是不許動用公家的汽車﹔七是凡個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別人來辦﹔八是生活要艱苦朴素﹔九是在任何場合下,都不要說出與周恩來的關系,不要炫耀自己﹔十是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周恩來的侄女周秉建到內蒙古上山下鄉,在一次征兵中自己報名參軍入伍,但是周恩來懷疑是北京軍區司令員鄭維山打了招呼,動員侄女又返回了內蒙古。周恩來逝世時,周秉建接到一份電報,電文是“見報勿歸”。她給伯母鄧穎超打了電話,后來才知道,伯父生前曾有囑咐,他去世后,希望他的親屬們留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不要來京。如果一定要來,應該自己花路費,一分錢也不要政府開支,不能有絲毫特殊。周恩來的一生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 |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