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芬
“絲毫不搞特殊化”
劉少奇在以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來約束自己行為的同時,也嚴格要求子女,告誡他們千萬不要因為自己是國家領導人的子女,就搞特殊化,而要自覺抵制各種特權思想的侵蝕,“絲毫不搞特殊化”,自立自強,通過自己的勤勞和奮斗獲得事業成功、創造美好生活。他認為:干部子弟容易驕傲,特權思想重,恰是這些人首先應該到農村去鍛煉,不然很危險,會變壞的。(參見劉少奇在中共湖南省委負責人匯報文教工作時的談話,1957年3月20日。)
育人於勤勞節儉、艱苦奮斗之中一直是中華民族家庭教育的一個優良傳統。劉少奇認為:勤儉是一種美德。“學校和家庭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勞動觀念和集體主義思想。”(劉愛琴:《我的父親劉少奇》,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1頁。) 在家庭教育中,劉少奇始終注意這一點,他身體力行,厲行節約,給子女和親屬們作出表率,並要求他們也這樣做。劉允若在蘇聯學習期間,劉少奇夫婦給他寄去一雙新鞋,在信中還特意囑咐他“把上次買的大半號的鞋給允斌或托人帶回”。實際上,孩子們從小就已經習慣家中這條不成文的規定:每人每年隻能買一雙新鞋。王光美親生的4個孩子中,劉源是唯一的男孩,但他在生活上沒有絲毫的特殊。他用的鐵皮鉛筆盒,也是姐姐傳給他的,后來連蓋都蓋不上了,就用一根橡皮筋勒著,繼續使用。
批評與自我批評是中國共產黨的三大作風之一。在批評與自我批評面前,誰也不能例外。“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劉少奇一貫重視批評和自我批評,認為這是“我們民主生活的一種極重要的表現”(《劉少奇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3頁。),把能夠接受人民的批評監督作為一個好黨員、好干部的重要標志,同時他也以這一標准來規范子女的行為,教育子女要通過接受批評和監督來提高自己。1955年7月6日,留蘇學生惲希仲致信《人民日報》,對留蘇學生中某些高干子弟的不良行為提出批評:“對干部子弟的教育,父母和接近干部子弟的首長負有不小的責任”,並建議“不要姑息干部子弟,並取消他們的特殊待遇”。劉少奇得知此事后,親自寫信答復他:“你關於加強對干部子弟的教育和取消對干部子弟的特殊待遇的意見是完全正確的。我贊成你的意見”(劉少奇給在蘇聯莫斯科航空學院學習的中國學生惲希仲的復信,1955年8月11日。),並針對干部子弟的個人主義問題向惲希仲作誠懇的檢討。一位國家主席親自寫信正面回應普通群眾的批評並勇於作自我批評,體現了劉少奇作為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和凜然正氣。針對劉允若留蘇學習期間因為周圍老師和同學的批評而產生不滿情緒,劉少奇在寫給他的信中引用魯迅的名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引導他克服不滿情緒,改掉隻能聽人奉承贊揚,不能受人批評監督的毛病,保持謙遜態度和自我批評精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