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毛魯之心,何以相通——毛澤東讀魯迅著作

陳 晉

2013年10月14日09:07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毛魯之心,何以相通

三是在農民問題上的共鳴。

毛澤東和魯迅,都很重視中國農民問題,都是分析農民問題的高手。要了解中國社會,推動中國社會的改造和進步,離不開對農村和農民的研究,離不開對農民開展工作。魯迅解剖農民,特別是農民的消極面,異常深刻。他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個把普通農民作為主人公的作家,其農村題材小說,塑造了阿Q、閏土、七斤等典型的農民形象,再現了近代中國封閉、落后、蕭條的農村景象,描寫了農民在政治、經濟和思想上受到的壓迫和束縛,同時寫了辛亥革命因為沒有喚醒底層農民而失敗的必然性。

出身農家的毛澤東,早期從事革命活動,一個重要的切入點就是農村和農民。他開辟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也得益於對農村社會和農民處境的深入調查研究。毛澤東和魯迅的這個共同點,不是偶然的巧合,是他們自覺根據中國實際來思考中國問題症結的必然結果。當然,比較起來,毛澤東更注重挖掘農民的積極面。他1939年給周揚的信中,有過說明:“我同你談過,魯迅表現農民著重其黑暗面,封建主義的一面,忽略其英勇斗爭、反抗地主,即民主主義的一面,這是因為他未曾經驗過農民斗爭之故。”的確,親身領導農民運動的毛澤東,在其《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描寫的農民,與魯迅筆下的阿Q、閏土,不可同日而語。著名記者趙超構1944年訪問延安后,在《初見毛澤東》一文中說,“毛澤東在尊重農民社會的舊習慣基礎上播種共產黨的理論和政策”。這個見解,切中肯綮。

四是精神個性上的共鳴。

毛澤東1937年在《論魯迅》中指出“魯迅精神”有三個特點:政治遠見、斗爭精神、犧牲精神。具體論述中,則突出魯迅一貫地不屈不撓地與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作堅決的斗爭﹔一點不避鋒芒地把鋼刀一樣的筆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向著一個目標奮勇地斗爭下去,決不中途投降妥協。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義論》中又稱,“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凡此等等,可歸結到一點,即敢於斗爭,永不變節。

毛澤東提煉概括的魯迅這種精神個性,正是他在千難萬險的革命斗爭中一直期待、提倡和下大力氣培育的最可寶貴的革命品格。在毛澤東身上,人們看到的也是這樣的精神個性。諸如他不怕鬼、不信邪,在逆境中越挫越奮的個性,他立場鮮明、獨立思考、大膽懷疑的個性等等,和魯迅頗為相近。基於此,他讀魯迅著作,很欣賞魯迅主張打“落水狗”的觀點,說“一點沒有假慈悲的偽君子的色彩”﹔很欣賞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兩句詩,說“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很欣賞魯迅“對自己的‘怨敵’,‘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的說法,表示“我們要學習魯迅這種戰斗精神和方法”。

五是在以筆著文的戰斗方法上的共鳴。

毛澤東在戰斗方法上與魯迅的共鳴,比較集中地體現在他對魯迅雜文的欣賞和評價上面。魯迅一生寫有17部雜文集,宣稱自己的雜文是對准敵人的“匕首”和“投槍”。毛澤東在《論魯迅》中說,這些“匕首”和“投槍”之所以能成為有力的戰斗武器,是因為魯迅“用望遠鏡和顯微鏡觀察社會,所以看得遠,看得真”。

毛澤東特別欣賞並提倡學習魯迅雜文的戰斗方法。在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讀《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談話中,他說:“魯迅的戰斗方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把所有向他射的箭,統統接過來,抓住不放,一有機會就向射箭的人進攻。……我們要學習魯迅的這種戰斗精神和方法。”他談到這個戰斗方法時,舉了魯迅為自己的雜文集起名的例子:有人說魯迅第一是有閑,第二是有閑,第三還是有閑,並且說有閑就是有錢,他就出了一本《三閑集》﹔有人說他講話南腔北調,他就出一本《南腔北調集》﹔有人說他背叛了舊社會,投降了無產階級,他就出一本《二心集》﹔有人說他的文章常在報刊上用花邊框起來,他就出一本《花邊文學》﹔有人受到國民黨的壓力,要求《申報》上的“自由談”欄目不要談政治,隻准談風月,他就出一本《准風月談》﹔有人罵他是墮落文人,他干脆就把自己的筆名改為“隋洛文”。

魯迅雜文的戰斗方法,更重要的是分析問題,針砭時弊,既深刻又全面,既有感染力,又有說服力。毛澤東認為,主要原因是魯迅懂得和運用了辯証法。在1957年3月全國宣傳工作會議期間,他和與會者多次談到魯迅雜文的這個特點,說魯迅雖然不是共產黨員,但他相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並自覺加以運用,這才使他的雜文“很有力量”。在會上,有人說寫短篇雜文難免有片面性,他不同意這個觀點,提出,“我看把魯迅搬出來,大家向他學習,好好研究一下”,“魯迅后期的雜文最深刻有力,並沒有片面性,就是因為這時候他學會了辯証法。”毛澤東甚至猜想,魯迅如果還活著,小說恐怕是寫不動了,但一定還會寫雜文,對現在的一些事情,他“寫出雜文來,就解決問題”。1950年代后期,毛澤東曾設想,自己退休后,就給《人民日報》寫文章,當然也包括寫雜文。實際上,毛澤東從青年時代起,為一些報刊撰寫的大量時事政論,不少就是出色的雜文,其風格,也頗似魯迅。

(作者為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