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群眾路線——從毛澤東到黨的十八大

田心銘

2013年10月15日10:26   來源:《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原標題:群眾路線——從毛澤東到黨的十八大

  四、必須堅持以人為本

  2002年十六大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是新世紀新階段黨的群眾路線思想的集中體現。

  “以人為本”一詞歷史上曾經在不同場合被賦予不同含義,在現實中也存在著不同理解。作為科學發展觀核心的“以人為本”,其含義是什麼呢?2007年黨的十七大在確立科學發展觀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戰略思想時,對它的內涵作了全面闡述。十七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5](P12)

  筆者認為,這段論述是我們黨對作為科學發展觀核心的“以人為本”的明確界定,我們隻能按照這一界定而不能按照歷史或現實中其他場合的運用來解讀科學發展觀中的“以人為本”。這144字的論述中出現9次的關鍵詞“人民”,是群眾路線中“群眾”的同義語,都是指“人民群眾”。這段論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結合當代實際表達了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精神。

  科學發展觀對群眾路線的體現,最突出的特點是把“以人為本”和發展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而核心是以人為本。這“第一要義”和“核心”的統一,從根本上回答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這就是:以人為本,科學發展。

  謀求發展,始終有一個為誰發展、靠誰發展、發展成果歸誰所有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了發展的不同性質、方向和后果。以人為本之所以成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因為它明確規定“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樣就把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要求在當代最重要的發展問題上體現出來,從而規定了發展的性質和方向,同時也就確定了我們的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統籌兼顧的發展。另一方面,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隻有良好的主觀願望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正確的途徑。把發展作為第一要義,就指明了落實以人為本的根本途徑。離開科學發展去講以人為本,就會陷入毫無意義的空談,或因背離客觀規律而損害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新世紀新階段,隻有致力於科學發展,才能真正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學發展和以人為本的統一,是尊重社會發展客觀規律和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統一,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客觀真理性和價值合理性的統一,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因此,以人為本的理念,特別是它對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發展成果由誰享有的明確回答,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又一集中體現。

  五、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八條基本要求。習近平說,這些基本要求“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水平”。[16]八條基本要求的第一條,就是“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它列於“基本要求”之首,表現了對群眾路線的高度重視。

  這一命題中的“主體”,是歷史主體、實踐—認識主體和價值主體的統一。第一,人民是歷史的主體。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第二,人民是實踐—認識的主體。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與客體即認識、改造的對象相對應的主體,歸根到底是人民群眾。第三,人民是價值的主體。一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都是人民創造的,因而都應該由人民共享。人民是價值的創造者,也理所當然是價值的享有者。可見,“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以高度概括的形式表達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中的決定作用的觀點和黨的群眾路線。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就是堅持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就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黨的十八大報告闡明了由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三位一體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總布局、總任務。依靠什麼力量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呢?人民,隻有人民。習近平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所以必須發揮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証人民當家作主。”[16]“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基本要求,從根本上揭示了實現我們宏偉目標的力量源泉,回答了在新的歷史征程上怎樣才能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問題。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在闡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時,又強調指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17]依靠人民的力量實現造福人民的中國夢,這不正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生動體現嗎?

  強調保証“人民當家作主”,是黨的十八大貫徹群眾路線的一個突出特點。十八大報告在論述“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時說,要“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好保障人民權益,更好保証人民當家作主”。[18](P14)毛澤東曾經指出,“勞動者管理國家、管理軍隊、管理各種企業、管理文化教育的權利”,“是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最大的權利,最根本的權利。沒有這種權利,勞動者的工作權、休息權、受教育權等等權利,就沒有保証”。[19](P129)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社會地位與舊制度下相比的根本區別,在於掌握了國家政權。因此,“保証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制度下貫徹群眾路線的根本要求。黨的十八大強調,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要“以保証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18](P25)這既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要求,也是黨的群眾路線的體現。

  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貫徹黨的群眾路線

  1945年黨的七大通過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開宗明義第一句話是:“中國共產黨自一九二一年產生以來,就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毛澤東同志關於中國革命的理論和實踐便是此種結合的代表。”[5](P952)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就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一個重大成果和突出范例。

  1981年黨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系統地運用在黨的全部活動中,形成黨的一切工作中的群眾路線,這是我們黨長期在敵我力量懸殊的艱難環境裡進行革命活動的無比寶貴的歷史經驗的總結。”[10](P204)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條基本原理。是否承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馬克思主義政黨和非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分水嶺、試金石。毛澤東的名言“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5](P1031)集中表達了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針對書中把“群眾積極參加”看作加快建設“重要條件之一”的觀點提出批評,他說:“教科書把群眾的斗爭隻看做重要條件之一的說法,違背了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這個馬克思主義的原理。無論如何,不能認為歷史是計劃工作人員創造的,而不是人民群眾創造的。”[20](P157)在毛澤東看來,即使把人民群眾的力量看作“重要條件之一”,也是錯誤的,那就更不用說否認或忽視群眾歷史作用的觀點了。這裡的論述以明確的、徹底的方式表達了“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這個馬克思主義的原理。

  毛澤東關於群眾路線的思想正是這一基本原理在中國實踐中的運用和發展,是從中國實際出發,以一系列富有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論述闡明了我們黨對待群眾的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和在群眾中開展工作的科學方法。這些思想完全是馬克思主義的,又完全是中國的。

  群眾路線的歷史發展,它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形式的表達和運用,進一步體現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從毛澤東、鄧小平到黨的十八大,黨在各個歷史時期都針對新情況新問題對群眾路線做出了新的闡述,並且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貫徹群眾路線的重點,而在變化中始終保持不變的則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和把它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黨的十八大決定“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18](P51)“為民務實清廉”就是從當前黨情國情出發確定的貫徹群眾路線的重點。

  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也就是堅持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群眾路線形成、發展和貫徹的歷史,都體現了它同黨的思想路線統一不可分割的關系。群眾路線作為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同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相輔相成、在本質要求上完全統一的。正因為如此,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同獨立自主一起,構成了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在筆者看來,這同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整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是貫穿從毛澤東到黨的十八大的黨的理論和實踐中的紅線,是其中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