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之后,北洋軍師長張紹曾於1912年10月接替清末最后一任綏遠城將軍堃岫,擔任中華民國首任綏遠將軍兼墾務督辦。
一
當時,歸綏兵備道改為觀察使,各撫民理事廳一律改為縣制。1912年3月,過了春節即進入民國元年,從中央到地方各衙門新官紛紛走馬上任。在山西所派新官到任之后,北京派的新官也接踵而至,接替堃岫綏遠將軍職位的張紹曾,是北洋陸軍第十二鎮的統制。交出軍隊遠赴塞外做將軍,對於張紹曾而言,非但沒有絲毫升遷的喜悅,反而有一種郁郁淒涼的感覺。原因是:武昌起義后不久,清廷命兵部尚書蔭昌統率北洋各鎮陸軍南下討伐,馮國璋等已經出發了,張紹曾卻從駐地灤州發出一個通電——主張議和。蔭昌對他這一行為非常忌恨。蔭昌是袁世凱的得意門生,當年袁世凱被朝廷起用還多虧了蔭昌的鼎力保薦,所以袁世凱當權后把蔭昌看得很重。張紹曾這樣做,袁世凱不僅認為他是軍人亂出風頭,還認為是有意破壞北洋體系。因而,派他來塞外任這一相對不太重要的職位,明著是升了官,實則是被晾在了一邊。任命后,張紹曾遲遲不來上任,要求帶全鎮兵員,也未獲批准,隻允諾備一個團隨行,但臨行時卻隻給了區區一個混成營。
在任職方面,雖然張紹曾頗有些不如意,但最令他感到頭痛的還是民政和財政兩大問題的困擾。因歸綏地區是隸屬於山西省的一個道,管這個道的觀察使和道轄十二縣的知事都由太原任命,縣裡的審判司法事務也連帶歸山西高等法院管轄﹔塞北關已由山西派員掌握,各縣稅務機關同樣要對太原的上級負責。在這種局面下,他的用人用錢大受限制,這就是張紹曾想方法設法成立“歸綏烏伊聯合會”最直接的原因。
張紹曾上任后,於民國二年初,借各縣初選當選人齊集歸綏的機會,組織了一個“歸綏烏伊聯合會”,作為官民商量地方事務的集議機關。它雖隻反映各界意見並不起立法作用,可也讓歸綏的地方紳士覺出張將軍對他們重視有加,因而頗感高興。
當時歸綏中學已放寒假,宿舍多空著,“歸綏烏伊聯合會”的牌子就暫挂在校門口,外縣來的會員也大半住在學生宿舍,伙食費、車馬費都由將軍衙署籌給,生活顯得清閑優裕,故而學校一些同學詼諧地稱它為“歸綏烏伊吃喝會”。“聯合會”的主要任務就是醞釀與山西分治問題,當時的分治願望是建省。“聯合會”把這份請願建議書向北京政府呈遞后,未能得到回應。
頻道精選: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黨員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