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青年毛澤東之路(17):也是“北漂”人

2013年11月26日08:22   來源:湖南日報

原標題:也是“北漂”人

2

足印:豆腐池胡同15號

借住在“板倉楊寓”

北京鼓樓豆腐池胡同15號(現為9號),現在挂上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匾。這是一座兩進院落的小型民居建筑,形式是北京最普通的硬山合瓦頂,上面挂有“板倉楊寓”,大院門口也鑲嵌的“毛澤東故居”的牌匾。

現在,這座宅院當年的格局依然存在,但昔日那軒敞幽深和書香四溢的景象,已被擁擠不堪、凌亂無章和柴米油鹽混合味和盆瓢鍋碗交響曲所取代了。

這裡就是當年楊昌濟的家,也是初入北京的毛澤東借住之處。當時,后院為楊昌濟家眷住處,前院是楊本人與女兒楊開慧的起居之處。初入北京的毛澤東與蔡和森,就借住在前院南邊一間客房裡。

不久,毛澤東、蔡和森出於與其他來京新民會會員聯系的方便,經楊昌濟的幫助,另覓了新的住處。雖搬離了,但毛澤東等在節假日裡仍常到這裡聚會,或聆聽楊先生講授哲學和倫理學,或一同議論國是。

3

足印:吉安所東夾道7號

租住在“一間小屋子”

毛澤東他們的“新居”——沙灘北大紅樓附近的三眼井裡的吉安所東夾道7號,現為景山東街吉安所左巷8號。這裡有北房3間、東西耳房各1間、東房2間。吉安所又稱吉祥所,是清代宮內太監死后停靈出殯的場所。可見這裡當年並不怎麼高貴,房子也就好不到哪裡去。

毛澤東他們租住的是3間北房中的一間,使用面積不足10平方米,是名副其實的“一間屋子半間炕”的小房。房間裡的設備陳舊簡陋:一個土炕緊貼南牆,炕上鋪一條破舊炕席,存放書和衣物的網籃,隻能疊放在牆旮旯裡。為小油燈的弱光照遍房間,隻能把它挂在牆角上。

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陳昆甫、羅章龍等8人就住在這間小房子裡。毛澤東后來回憶這一幕時說:“我們大家都睡到炕上的時候,擠得幾乎透不過氣來。每逢我要翻身,得先同兩旁的人打招呼。”

4

足步:饃饃咸菜過日子

住得狹窄,吃得更是糟糕。

據羅章龍回憶:“初始,大家在外吃飯,食費昂貴且不習慣,於是商議自行炊爨,各事所宜,無分勞逸,體弱及事得亦伴食無礙。嘗因缺乏炊釜,乃以搪瓷面盆做鍋。北京米貴難賣,經常以炒面調成糊,加蔥花、鹽末充食。一次子升做了一面盆漿糊,大家外出勞累了一天,雖餓亦無法下咽。房東是一滿族少婦,人極腼腆,平日很少出門,隻從窗戶裡探望我們,有事則讓其七八歲的小女兒來通話。她見我們不會做面食,覺得好笑,便親自出來教我們發面蒸饃。還有送水的山東人老候,也願意幫忙,他說:‘我不要你們的工錢,我做好饃和你們一起吃就可以了。’並將自己的炊具也搬來,每天為我們做飯,和我們一起吃饃饃、咸菜。我們八人隻有外衣一件,出門時輪流著穿……入冬以后,晝則往沙灘北京大學第一院圖書館閱覽室避寒,夜則返寓圍爐共話。那時生活很苦,大家從中得到鍛煉,不以為苦,反以為樂……吉安所同人生活一直維持到1919年一二月間。這時,蕭子升赴法,潤之回湘去滬,我亦因參加北大學生會工作和其他學術團體活動而改寓他處。”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