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資料照片)
▲北京鼓樓豆腐池胡同15號(現為9號)“板倉楊寓”是毛澤東北京第一個住處。
▲北大紅樓。本報記者 劉建光 攝
青年時期的陳獨秀。(資料照片)
路線示意圖 制圖/楊博
“北漂”,一個現代名詞,也稱北漂一族。是特指來自非北京地區、非北京戶口(即非傳統上的北京人)、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人們(包括外國人,外地人)。“北漂”人在來京初期都很少有固定的住所,搬來搬去的,給人漂浮不定的感覺,其自身也因諸多原因而不能對北京有更多的認同感,故此得名。
按以上概念來套第一次到北京的毛澤東,他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北漂”人。
1
足步:初嘗“北漂”滋味
毛澤東回憶第一次到北京的原因時說:“是夏(1918年6月,毛澤東一師畢業),我決定到北平——那時叫北京去。當時,許多湖南學生都計劃到法國去工讀……在出國以前,這些青年預備先在北平讀法文。我幫助他們實現這個計劃,在這一群留學生中,有許多是湖南(第一)師范學校的學生……我陪了幾個湖南學生到北京去。”
作為新民學會會務主持者毛澤東,第一次到北京是為了組織湖南學生赴法勤工儉學。
“我是向朋友借錢去北平的,所以一到就得找事。那時,從前師范學校的倫理教員楊懷中(昌濟)在北京大學做教授。我就去求他幫我找事。他將我介紹給北大圖書館長,這人就是李大釗……李大釗給我工作做,叫我做圖書館佐理員,薪俸是每月八塊大洋。”
低收入——月薪八塊大洋﹔低職務——圖書館佐理員,一天的工作是管理15種報紙﹔更有一個困苦,沒有棲身之處,與現代“北漂”人沒有什麼兩樣。
![]() |
相關專題 |
· 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 · 地方要聞 |